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酒频开赤印灰,一尊忘我更忘骸。青山只隔二三里,恰似高人呼不来。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酒频频开瓶,酒杯上的红印和灰烬满是,一杯酒让我忘却了自己,更忘却了身躯的存在。青山不过隔着二三里,恰似那高人呼唤我却无法到达。
注释:
- 春酒:指春天的美酒,象征欢庆与享乐。
- 频开:频繁地开酒,暗示饮酒的乐趣与频次。
- 赤印灰:酒杯上的红色印记和烟灰,象征饮酒的痕迹。
- 忘我:忘却自我,沉浸于酒中。
- 骸:指尸体或身体,强调对肉体的忘却。
- 青山:指远处的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远方的追寻。
- 高人:指道德高尚或有才华的人,可能暗指诗人向往的理想人物。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涉及历史典故,但“高人”一词常常用来指代隐士或有道德修养的人,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和诗人。他是南宋时期的爱国志士,作品多反映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他的作品风格豪放,常用豪情壮志与细腻情感相结合。
创作背景:
本首诗写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国势日渐衰微之时,诗人常常通过饮酒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透出一丝对高人境界的向往,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饮酒的场景,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首句“春酒频开赤印灰”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春天的欢快氛围与饮酒的乐趣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赤印灰”不仅仅是酒杯上的痕迹,更象征着诗人对过往的反思与沉醉。
接下来的“忘我更忘骸”,诗人通过酒的作用,表达了对自我与肉体的暂时忘却,这种忘却并非消极,而是一种对于人世纷扰的逃避与解脱。诗人希望通过酒来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仿佛能与高人对话,却又被现实的青山所隔。
最后一句“恰似高人呼不来”,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孤独,虽然理想的高人就在眼前,但却无法触及。这种距离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酒、山、人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状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春酒频开赤印灰:描绘春天的饮酒场景,营造出欢乐的气氛。
- 一尊忘我更忘骸:通过饮酒达到忘却自我的境地,体现出内心的解脱。
- 青山只隔二三里:青山近在咫尺,象征理想的高人或心灵的追求。
- 恰似高人呼不来:感叹理想高人虽近却无法相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渴望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饮酒与忘我进行比喻,表现出酒的力量。
- 对仗:整首诗具有对仗的韵律感,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 意象:通过青山、酒杯等意象,传达诗人的情感与境界。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现了辛弃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深思,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春酒:象征欢庆、忘却与享乐。
- 青山:理想与追求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向往的高人境界。
- 高人:理想化的人物,体现了诗人对道德与才华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酒频开赤印灰”中的“赤印”指的是什么?
- A. 红色的涂印
- B. 酒杯上的红色印记
- C. 春天的花印
-
“青山只隔二三里”中的青山象征什么?
- A. 现实的阻碍
- B. 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豪放与李白的洒脱在饮酒主题上有所重叠,但辛弃疾更多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而李白则强调饮酒的豪情与人生的畅快。
参考资料:
- 《辛弃疾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