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时间: 2024-09-19 21:14:05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临江仙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临江仙
白话文翻译:
在我见到的场景中,正是那突兀的山峰让我停下脚步,忍不住大笑而去。主人随即接话,调侃道:“不要嘲笑我家的山壁小,这层层山势本欲直冲云霄。”我与他只是知心的朋友。他心中怀抱着雄伟大志,却无意雕琢精巧的细节。谁能料到,这高山是天所造?试问你,谁能解嘲?你看看当年的孔子,身处穷困之际,却能与贤者子贡为友,自愿向周公学习。
注释:
- 突兀:高耸而显眼的样子。
- 苍壁:指青色的山壁。
- 棱层:山的层次结构。
- 雄泰华:形容宏伟壮丽的气势。
- 巧玲珑:形容精致细腻。
- 仲尼:指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 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名端,字子贡。
- 周公:周朝的政治家,以德行和智慧闻名。
典故解析:
- 孔子穷:指孔子在生前遭遇困境,但仍能与贤者交往,表现出他独特的气度和志向。
- 子贡: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的智慧与能力在当时颇受重视,说明朋友之间的相互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宋代著名的词人和军事将领,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他的词作兼具爱国情怀和个人情感,常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临江仙》创作于辛弃疾的晚期,正值国家动荡,作者心系国家,表达了对英雄气概的向往和对个人志向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中对山的描写不仅体现了自然的壮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反思。
诗歌鉴赏:
《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辛弃疾风格的词作。开篇以“既见之,乃独为是突兀而止也”,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引出作者的思考。山的高耸与孤立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艰难,主人对于景象的调侃,反映出一种超然的态度,既有自嘲,也有对世俗的反思。
接着,诗人借助主人翁与孔子的对比,传达了对伟大志向的赞美。虽然环境艰难,但志向的高远和朋友间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些对比,诗中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整首词笔调清新,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出辛弃疾对人生哲学的独特理解。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的欣赏,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经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既见之,乃独为是突兀而止也,大笑而去。”:见到高山,因其突兀而停下脚步,随即感到好笑,表现出对自然的惊叹。
- “主人戏下一转语,为苍壁解嘲。”:主人回应并调侃,显示出幽默与风趣。
- “莫笑吾家苍壁小,棱层势欲摩空。”:对自家山壁的谦虚,同时也表达出对壮观景象的向往。
- “相知惟有主人翁。”:强调朋友之间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情谊。
- “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表达了对宏伟志向的追求,而非追求细腻的装饰。
- “天作高山谁得料,解嘲试倩扬雄。”:对自然的赞叹与对自身追求的反思。
- “君看当日仲尼穷。”:以孔子为例,强调即使身处困境也应追求理想。
- “从人贤子贡,自欲学周公。”:表达与贤者为友的重要性,以及对伟大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理想,表达对追求的渴望。
- 对仗:行文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诗歌的韵律美。
- 反语:在调侃中蕴含深意,反映出诗人的心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主题在于追求伟大的理想与志向,同时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辛弃疾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传达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友谊和人际关系的珍视,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山:象征理想与追求,表现出对高远目标的向往。
- 苍壁:代表自然的质朴与坚韧。
- 仲尼与子贡:象征智慧与友谊,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辛弃疾的《临江仙》主要描写了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理想的追求
- C. 对友谊的重视
- D. 以上都是
-
诗中提到的“仲尼”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孙子
- B. 孔子
- C. 周公
- D. 老子
-
诗中“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 A. 追求细腻
- B. 追求宏伟
- C. 不在乎外表
- D. 以上都是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同为宋代词人,但辛弃疾更侧重于豪放的表达,而李清照则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描绘。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不同的艺术追求与人生感悟。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宋词三百首》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