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八咏 其七 闻蝉》
时间: 2025-01-26 02:12: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消夏八咏 其七 闻蝉
作者: 弘历 〔清代〕
逭暑临风立夕阳,
树梢争听弄银簧。
不饥饮亦惟清露,
以胁鸣还带峭凉。
宛转流阴有底竞,
徘徊傍晚得卿忙。
隐情杜密讥刘胜,
我更因之取戒长。
白话文翻译:
在夕阳下,我迎着凉爽的风,远离炎热。树梢上,蝉声争相演奏着清脆的乐曲。即使没有食欲,饮水也只愿意喝那清晨的露水,蝉鸣的声响带来一丝凉意。宛转的蝉声在树荫下流淌,似乎在竞争着什么,傍晚时分,我在这里徘徊,忙于追寻那动人的音律。隐秘的情感与杜密的作品相比,刘胜的作品不免受到讥讽,因此我更要引以为戒,警惕自身的不足。
注释:
- 逭暑:避暑,远离炎热。
- 银簧:形容蝉鸣清脆悦耳,如同银色的簧片发出的声响。
- 胁鸣:蝉鸣的声音,带来清凉的感觉。
- 宛转:形容蝉鸣声的柔和与婉转。
- 杜密:杜甫的诗作,暗指其深刻的情感。
- 刘胜:刘长卿,一位唐代诗人,诗作多被传颂,可能在此作比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1711年-1799年),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他不仅是一位统治者,还是一位文化人,著有许多诗词,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消夏八咏》系列诗作旨在表现夏季的感受与自然的美好,弘历在此诗中通过蝉声传递了对夏天的思考与情感。创作时正值盛夏,蝉声此起彼伏,激起了诗人的灵感。
诗歌鉴赏:
《闻蝉》是一首描绘夏季意境的诗,诗中的蝉声不仅仅是自然的声音,它承载着诗人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诗的开头,诗人通过“逭暑临风立夕阳”描绘了一幅晚霞映照、微风轻拂的夏日傍晚图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凉的氛围。接着,树上的蝉声如同清脆的乐器,为这幅图景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诗人提到“隐情杜密”,可以看出他在反思自己的创作与他人的作品对比,试图从中吸取教训与启示。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警惕自身的决心,不仅是对创作的自省,也是对生活的深思。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逭暑临风立夕阳:在傍晚的夕阳下,迎着凉风,远离酷暑。
- 树梢争听弄银簧:树梢上的蝉争相鸣叫,声如银铃。
- 不饥饮亦惟清露:即使不感到饥饿,也只愿饮用清新的露水。
- 以胁鸣还带峭凉:蝉鸣带来一丝凉意,令人心旷神怡。
- 宛转流阴有底竞:蝉声宛转流淌,似乎在争斗。
- 徘徊傍晚得卿忙:傍晚时分,我在这里徘徊,与美好音韵相伴。
- 隐情杜密讥刘胜:隐秘的情感在杜甫与刘胜的作品中产生对比。
- 我更因之取戒长:因此,我更加要引以为戒,谨慎自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树梢争听弄银簧”,将蝉鸣与乐器相比,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蝉鸣以情感,表现出自然与人的互动。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蝉声表达了诗人对夏日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我修养的追求,传达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象征夏天的声音,代表生命的活力。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宁静的氛围。
- 清露:象征纯净与生命的滋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银簧”指的是什么?
- A. 乐器
- B. 蝉鸣
- C. 夕阳
-
“隐情杜密”中的“杜密”是谁?
- A. 刘长卿
- B. 杜甫
- C. 白居易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夏天的喜爱
- B. 对人生的思考
-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弘历的《闻蝉》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但前者更注重夏日的清凉与蝉声的韵味,而后者则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宁静悠然,后者则显得更加感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