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蒋惺甫侍禦转外》

时间: 2025-01-26 01:45:27

郁郁青霓不可呼,天狼一箭折雕弧。

玉堂自古生清梦,铜狄惊心长绿芜。

虎豹九关天路远,荆高一去酒人孤。

新蝉欲警西风露,回首延秋叫夜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蒋惺甫侍禦转外
作者: 赵熙 〔清代〕

郁郁青霓不可呼,
天狼一箭折雕弧。
玉堂自古生清梦,
铜狄惊心长绿芜。
虎豹九关天路远,
荆高一去酒人孤。
新蝉欲警西风露,
回首延秋叫夜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不舍之情。诗句中提到的“青霓”令人无法呼唤,象征着美好的理想难以实现;“天狼一箭”则暗示着威严与决断。在古代,玉堂是文人的理想之地,而“铜狄”则是指外敌的威胁,令人心惊。接着,诗人提到“虎豹九关”,表明前路遥远,艰难险阻;“酒人孤”则突出了一种孤独的情绪。最后,新蝉的鸣叫提醒着即将到来的寒露,诗人在回首之间感受到了秋天的寂寞。

注释:

  • 青霓:青色的彩虹,象征美好的理想或期望。
  • 天狼一箭:这里的“天狼”可能指代北斗星,象征着方向和目标。
  • 玉堂:古代文人所向往的清雅之地。
  • 铜狄:指外族或敌人,暗指动荡的局势。
  • 虎豹九关:形容前路的艰险,九关暗含众多关卡。
  • 新蝉:指新鸣的蝉,象征夏末秋初的时节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熙(1686年-1766年),字云卿,号西崖,清代诗人、画家,以山水画闻名,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花鸟,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对国家的未来和个人前途充满忧虑。诗中送别的对象蒋惺甫,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表达了对其前途的祝福与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送别的主题。开头两句以“青霓”和“天狼”引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青霓不可呼,意味着美好的理想与愿望难以实现,天狼一箭则象征着不可逆转的决断,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脆弱。接下来的“玉堂自古生清梦”与“铜狄惊心长绿芜”则展现了文人理想与现实中生存的矛盾,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对外敌威胁的担忧。

在“虎豹九关天路远,荆高一去酒人孤”中,诗人用“虎豹九关”形容前路艰难,暗示了生活的不易与孤独,酒人孤独的形象,突显了送别时的情感深沉,仿佛在诉说人生的孤独与奋斗。最后两句“新蝉欲警西风露,回首延秋叫夜乌”更是将时节的变迁与内心的感慨结合,蝉鸣和乌鸦的意象,增添了秋天的萧瑟和离别的悲凉。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及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郁郁青霓不可呼:青霓作为理想的象征,暗指美好愿望的难以实现。
  2. 天狼一箭折雕弧:天狼指代一种目标或威严,暗示生活中决然的选择。
  3. 玉堂自古生清梦:玉堂象征文人的理想与梦想,表明自古以来文人都追求清雅的生活。
  4. 铜狄惊心长绿芜:铜狄暗指外敌的威胁,令人心生恐惧。
  5. 虎豹九关天路远:形容前路艰险,人生的旅途充满挑战。
  6. 荆高一去酒人孤:荆高可能指某种高处的理想或目标,酒人孤独,体现出离别的情感。
  7. 新蝉欲警西风露:新蝉的鸣叫象征着时节的变化,提醒人们珍惜时光。
  8. 回首延秋叫夜乌:夜乌的叫声带来一丝悲凉,象征着离别后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青霓”比喻理想,用“虎豹”比喻艰难。
  • 拟人:新蝉欲警,赋予蝉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玉堂自古生清梦,铜狄惊心长绿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艰辛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霓:象征理想与希望。
  • 天狼:代表目标与决断。
  • 玉堂:文人的理想与追求。
  • 铜狄:外敌威胁的象征。
  • 虎豹:艰难险阻的比喻。
  • 新蝉:时节变迁的象征。
  • 夜乌:孤独与思念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霓”象征什么? A. 理想
    B. 现实
    C. 危机
    D. 友情

  2. “虎豹九关”在诗中指代什么? A. 朋友
    B. 艰难险阻
    C. 美好生活
    D. 时光流逝

  3.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现时节的变化? A. 玉堂
    B. 新蝉
    C. 铜狄
    D. 夜乌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别》:同样表现送别情感,注重山水意境的融合。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通过古迹的怀古情怀,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惋惜,情感上与赵熙的诗有共鸣。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精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赵熙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