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菊对芙蓉 访单县》
时间: 2025-04-28 23:45:4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金菊对芙蓉 访单县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古树云平,荒台湍激,两贤留下祠堂。
见蛛丝网院,马苋围墙。
承尘画壁昏于梦,千年事陈迹苍凉。
江南游子,无聊侧帽,有恨循廊。
迤逦渐下牛羊。
响落木西风,飒沓层冈。
怅琴声未杳,蘋藻谁将。
拟寻北地韩陵石,呼来语相伴他乡。
那堪断碣,摩挲已遍,一笑斜阳。
白话文翻译
古老的树木在云雾中显得平静,荒凉的台地上水流湍急,两位贤者留下了祠堂。
在院子里看到蛛丝织成的网,马苋环绕围墙。
尘埃落在画壁上,昏暗的光景仿佛在梦中,千年的历史只留下一片苍凉的痕迹。
江南的游子,心中无聊,侧着帽子,心中却有许多怨恨在廊道中徘徊。
缓缓向下走,看到牛羊在闲适地吃草。
树上的叶子在西风中沙沙作响,层层山冈显得飒沓。
琴声依然未消失,水面上的蘋藻又由谁来捞起?
我想去寻访北地的韩陵石,呼唤来知音伴我在他乡。
那断碣已经磨蹭得遍布指纹,面对斜阳不禁一笑。
注释
- 云平:形容古树在云雾中显得宁静安详。
- 荒台:指的是荒凉的高地或台地。
- 两贤:指历史上贤德的人物,留下祠堂供后人祭祀。
- 蛛丝网院:院子里布满了蛛网,象征时间的流逝和荒废。
- 马苋:一种植物,常用来形容凌乱的景象。
- 承尘:承载尘埃,指的是历史的沉淀。
- 游子:远在他乡的游子,表达离愁别绪。
- 韩陵石:指韩愈的墓地,象征对知音的追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6年-约1700年),字子华,号山月,清代诗人,出生于浙江。他以词作见长,风格清新婉约,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感慨。
创作背景
《金菊对芙蓉 访单县》写于作者游历单县时,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故乡的怀念。诗中渗透着一种孤独感,反映出诗人对过往的沉思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层次分明,意象丰富。开篇以“古树云平”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意境,接着通过描写荒台、蛛丝等意象,表现了时光的流逝与历史的苍凉。诗中的“江南游子”形象,表现了一种游子的无奈与思乡之情,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人在描述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融合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体现了他对文化的追溯和对传统的珍视。尤其是“拟寻北地韩陵石”一句,表现出他对知音的渴望,以及在他乡的孤独感。整首诗以“斜阳”作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给人一种惆怅的美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古树云平”:古树在云雾中显得格外宁静。
- “荒台湍激”:荒凉的台地上水流湍急,体现出自然的力量。
- “两贤留下祠堂”:历史人物的祠堂引发对往昔的思索。
- “见蛛丝网院”:蛛丝网的出现,象征时光的无情。
- “承尘画壁昏于梦”:尘埃落在画壁上,仿佛一场梦境。
- “千年事陈迹苍凉”:历史的痕迹让人感到苍凉。
-
修辞手法:
- 比喻:“承尘画壁”比喻历史的沉淀。
- 拟人:“琴声未杳”,让琴声具有人格,增加情感的厚度。
- 对仗:“迤逦渐下牛羊”,展现诗的对称美。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历史遗迹,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体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知音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古树:象征着岁月的积淀和历史的厚重。
- 荒台:代表着荒凉与孤独。
- 琴声:象征着艺术与情感的传递。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带有一种惆怅的美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位贤者留下了什么?
- A. 书籍
- B. 祠堂
- C. 花园
答案:B
-
“江南游子”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无聊与怨恨
- C. 自豪
答案:B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斜阳”象征什么?
- A. 新的开始
- B. 生命的无常
- C. 繁荣昌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陈维崧 vs. 杜甫: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感慨,但陈维崧的语言更加清新婉约,而杜甫则更为沉郁、厚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是对《金菊对芙蓉 访单县》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