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菊对芙蓉 禹州使院作》
时间: 2025-01-11 14:32: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菊对芙蓉
禹州使院作
——陈维崧
雍氏亭空,大騩山老,一鞭袅尽斜晖。
正荒城苔绣,古驿花欹。
行人说是王孙第,怅金床玉几都非。
巡檐背手,谁人怜我,情绪如丝。
此意枕簟应知。共残釭青穗,伴我题诗。
叹星移物换,种种凄其。
不如且向东风外,好悲歌聂政坟西。
明当竟去,频斟浊酒,细拂横碑。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境在于描绘一种孤寂的情感和对往昔的怀念。雍氏亭已然空荡,大騩山显得老态龙钟,夕阳的余晖在马鞭的摆动中渐行渐远。荒凉的城池上,青苔如绣,古老的驿站旁,花朵却倾斜着。路人说这里曾是王孙的居所,我却感到金床玉几都不再属于我。站在屋檐下,双手背在身后,谁能怜惜我的孤独,心情如丝般细腻。这样的情感,枕在褥子上也应当能理解。我和残灯青穗为伴,共同吟咏诗句。叹息着星辰更替,万物皆有变迁,种种的凄凉感叹。倒不如在东风之外,去聂政的坟墓边,痛快地悲歌。明天就要离去,频频斟满浑浊的酒,轻轻拂去碑上的尘埃。
注释
- 雍氏亭:指雍正年间的一处亭子,象征着往日的繁华。
- 大騩山:大腾山的别称,象征自然的苍老与沧桑。
- 王孙第:指王孙贵族的家宅,暗示诗人对往昔荣耀的追忆。
- 情绪如丝:形容心情极为细腻而脆弱。
- 聂政:古代著名刺客,寓意为寻求解脱与悲伤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清代诗人,字仲明,号梅溪,晚号醉吟生。他以擅长七言律诗和词而著称,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其创作风格清新自然,常融入个人经历与历史感悟。
创作背景
《金菊对芙蓉》创作于诗人身处官场之际,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对命运的感慨。诗中融入个人的孤独感与对历史的沉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变迁。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意境深邃,情感细腻,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以“雍氏亭空,大騩山老”揭示了诗人身处的环境与心境,亭子的空旷与山的苍老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接着,诗人描绘了荒城与古驿,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的历史感,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行人说是王孙第,怅金床玉几都非”一联,展现了诗人对曾经辉煌生活的怀念与现实的对比,情感愈加沉重。诗人在巡檐背手时的孤独,反映出对友人或知己的渴望,然而“谁人怜我”则更是道出内心的无奈与孤独。
“叹星移物换,种种凄其”一联,表露诗人对变迁的感慨,人生如梦,时光荏苒,种种伤感在此汇集。最后,诗人选择在东风外的聂政坟旁唱悲歌,似乎希望通过对历史的缅怀,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生命运的深思,展现了诗人的高超艺术才华与深厚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雍氏亭空,大騩山老:描绘空荡的亭子与苍老的山,象征时间的流逝。
- 一鞭袅尽斜晖:马鞭轻轻摇动,夕阳的余晖渐渐消逝,暗示人生的短暂。
- 正荒城苔绣,古驿花欹:荒凉的城池上青苔如绣,古老驿站旁花朵倾斜,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
- 行人说是王孙第:路人提起昔日的王孙之家,引发诗人对往昔的追忆。
- 怅金床玉几都非:对曾经奢华生活的失落与惋惜。
- 巡檐背手,谁人怜我:诗人孤独地站在屋檐下,渴望他人的理解与关怀。
- 情绪如丝:内心的细腻与脆弱感。
- 此意枕簟应知:将情感寄托于床褥,表示对理解的渴望。
- 共残釭青穗,伴我题诗:与残灯青穗为伴,抒发孤独与创作的情感。
- 叹星移物换,种种凄其:感慨世事变迁,人生的无常。
- 不如且向东风外:不如在东风中寻找寄托。
- 好悲歌聂政坟西:在聂政的墓前痛快地唱悲歌,寻找情感的宣泄。
- 明当竟去,频斟浊酒:明天将离去,频频斟酒以解忧。
- 细拂横碑:轻轻拂去墓碑上的尘埃,表达对历史的尊重与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金床玉几”与“巡檐背手”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情感如丝,赋予情感以人的特性,使其更加生动。
- 比喻:将情感寄托于自然景象,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深思以及对孤独的感慨,诗人借用历史和自然意象,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于自我情感的探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亭、山: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荒城、古驿:代表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孤独。
- 金床、玉几:暗示曾经的奢华与失落。
- 东风、聂政:象征情感的寄托与对历史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雍氏亭”象征什么? A. 繁华
B. 空荡
C. 自然 -
“怅金床玉几都非”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怀念与失落
C. 愤怒 -
诗人希望通过哪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A. 歌唱
B. 书信
C. 旅行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登高》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对,陈维崧的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前者侧重于豪放与壮丽,而后者则以清新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与对历史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维崧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与其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