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菊对芙蓉 暮秋》
时间: 2025-01-26 02:58: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菊对芙蓉 暮秋》
作者: 沈宜修 〔明代〕
凉雨人清,悄寒夜静,片霞天际斜飞。
看青烟萦树,白月侵衣。
松梢露催残叶,碧苔上花影参差。
雁应来早,怨虫喧砌,绣幕低垂。
自念独锁愁眉。渐画栏影转,斗柄初迟。
又重阳去远,菊冷东篱。
芙蓉寂寞澄江晚,问姮嫦乍耐凄其。
秋光又老,难留好景,莫负良时。
白话文翻译
凉爽的雨水让人感到清新,寒冷的夜晚显得格外静谧,天边的霞光斜飞而过。
青烟缭绕着树木,明月映照在衣襟上。
松梢的露水催促着残叶,碧绿的苔藓上花影参差不齐。
大雁应该早已归来,虫鸣在台阶上喧闹,绣幕低垂。
我独自一人,心中愁眉锁紧。渐渐地,栏杆的影子转动,斗柄也开始迟缓。
又到了重阳节,远方的菊花在东篱冷冷开放。
芙蓉在澄澈的江水边显得寂寞,问月亮姮娥,怎么能忍受这凄凉。
秋光又老,难以留住美好的景色,不要辜负这良好的时光。
注释
- 凉雨人清:凉爽的雨水让人感到清新。
- 片霞天际斜飞:天边的霞光斜斜地飞舞。
- 松梢露催残叶:松树的梢头,露水催促着残存的叶子。
- 碧苔上花影参差:碧绿的苔藓上,花的影子错落有致。
- 自念独锁愁眉:我独自一人,心中愁眉紧锁。
- 斗柄初迟:斗柄(指南斗)的影子开始慢慢移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宜修,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季,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感伤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中描绘的秋景,反映了人们在暮秋时节的孤独与思索。
诗歌鉴赏
《金菊对芙蓉 暮秋》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清冷和凄凉。诗的开头以“凉雨人清”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透彻的秋夜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天际的霞光、青烟的缭绕以及白月的侵袭,逐渐将读者带入一个既宁静又略显凉意的境界。诗中透出的孤独感,尤其是“自念独锁愁眉”一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与自然环境的共鸣。
随着诗的深入,重阳节的临近和菊花的冷艳引发了对生命短暂与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最后,诗人以“秋光又老,难留好景,莫负良时”收尾,强调了珍惜当下与时光流逝的主题。整首诗以清晰的画面感和深切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人们心中的孤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呼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凉雨人清:开篇描绘了秋季的清新气候,传达出一种宁静。
- 片霞天际斜飞:描绘了秋天的天空景象,渲染出一种美丽的自然画面。
- 看青烟萦树,白月侵衣: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夜晚的静谧与诗人的感受。
- 松梢露催残叶:松树的露水催促着秋天的残叶,象征着生命的流逝。
- 碧苔上花影参差:花影的错落,暗示着生活中的不完美与变化。
- 雁应来早:大雁的归来引发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的思考。
- 自念独锁愁眉:诗人对自己的孤独感有深刻的反思。
- 渐画栏影转,斗柄初迟:时间的流逝在细微的变化中显现。
- 又重阳去远,菊冷东篱:重阳节的到来使得人们感受到季节的更迭。
- 芙蓉寂寞澄江晚:芙蓉花的孤寂和澄江的静谧形成鲜明的对比。
- 秋光又老,难留好景,莫负良时:总结出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月侵衣”,通过月光的描绘,暗示了夜的静谧。
- 拟人:如“怨虫喧砌”,虫鸣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秋夜的氛围。
- 对仗:多处对仗的运用,使诗句更加工整,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秋季的感伤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也传达了珍惜当下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思考,展示了人们在暮秋时节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凉雨:象征着清新与孤独。
- 片霞:代表美丽而短暂的时光。
- 白月:象征宁静与孤独的夜晚。
- 松梢:代表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菊花:象征着重阳节的到来与生命的轮回。
- 芙蓉:代表孤独与寂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凉雨”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温暖
B. 清新与孤独
C. 快乐
D. 激动 -
“白月侵衣”中的“侵”字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夸张 -
诗的最后一句“莫负良时”传达了怎样的主题?
A. 享受生活
B. 感慨时光
C. 忘记过去
D. 忍耐孤独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登高》 by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夕》与沈宜修的《金菊对芙蓉 暮秋》,两首诗都表现了秋天的孤独感,但杜甫更突出对亲情的思念,而沈宜修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