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
时间: 2025-01-27 03:31: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
作者:苏辙
矫矫吴越士,远为并代行。
寒暄虽云异,慷慨慰平生。
我昔在济南,君时事淄青。
连年食羊炙,便欲忘莼羹。
问君弃乡国,何似敝屣轻。
丈夫事扬志,归去无田耕。
闲官少愧耻,教子终余龄。
定心养浩气,闭目收元精。
此志我亦然,偶与长者并。
会合不可期,未易夸者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虽然两人由于身份和地域的不同,寒暄时显得有些生疏,但彼此的豪情依然能慰藉一生。诗人回忆自己曾在济南生活,而友人却身处淄青,两地差异让人感慨。诗人提到多年食羊肉,想要忘记家乡的莼菜汤,问友人为何轻易放弃故乡,感叹士人应有的志向与责任。尽管身为闲官,诗人却不以为耻,反而教导子女要有长远的抱负。他强调定心养气、收养元精的修身之道,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与长者相同,虽然未来的相聚不可预期,但也不易随意夸口。
注释
- 矫矫:形容英俊潇洒。
- 寒暄:问候寒暄,交谈。
- 慷慨:豪放、慷慨。
- 淄青:指淄川和青州,地名。
- 莼羹:莼菜做的羹,指家乡的美食。
- 敝屣:破旧的鞋子,形容轻贱。
典故解析
“士”在古代是指有志之士,强调了诗人对理想与志向的追求。“归去无田耕”反映了士人不耕田于田园,追求更高的理想。“闲官”则暗示了一种社会地位的放下,强调了教育后代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与其兄苏轼并称,诗文俱佳,提倡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辙为友人余京送行之际,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祝愿与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士人对理想与家庭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个人情感的送别诗,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苏辙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友人的祝福。诗的开头以“矫矫吴越士”引入,展现了友人的风采与志向,接着通过“寒暄虽云异”展现两人之间的情感深度,尽管生活环境不同,彼此的豪情依然能够相互慰藉。
回忆往昔的“我昔在济南”,诗人以此为基础,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友人现状的感慨。特别是“连年食羊炙,便欲忘莼羹”,用饮食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现实生活的无奈。
诗中“问君弃乡国,何似敝屣轻”透出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与对责任的思考,表达了士人对家国的情感。尽管身处闲职,诗人依然不忘教子育人,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最后,诗人以“此志我亦然”总结,表明了自己与友人志同道合的心态,尽管未来的相聚不可期,但友谊的珍贵依然存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矫矫吴越士:描绘友人的英俊气质。
- 远为并代行:表达友人远道而来,志同道合的情谊。
- 寒暄虽云异:尽管问候时显得疏远。
- 慷慨慰平生:豪情的交流能够慰藉一生。
- 我昔在济南:回忆自己的故乡,暗示对家乡的思念。
- 君时事淄青:呼应友人现状,强调地域差异。
- 连年食羊炙:生活条件的改变导致了对家乡食物的忘却。
- 便欲忘莼羹:表达对家乡美食的怀念。
- 问君弃乡国:质问友人放弃故乡的原因。
- 何似敝屣轻:将故乡比喻为破鞋,表达轻视。
- 丈夫事扬志:强调男子应有的理想和责任。
- 归去无田耕:生活的无奈与追求的矛盾。
- 闲官少愧耻:身为闲官,但并不以此为耻。
- 教子终余龄:教育后代是重要的责任。
- 定心养浩气:修身养性,保持豪情。
- 闭目收元精:内心的修炼与沉静。
- 此志我亦然:表明自己与友人的志趣相同。
- 偶与长者并:与长者并肩,强调学习与传承。
- 会合不可期:未来的相聚难以预测。
- 未易夸者评:相聚的珍贵,不易言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故乡比作“敝屣”,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轻视与不舍。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情感的层次递进,通过排比句式加深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探讨士人的理想与责任,诗人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强调了教育后代、修身养性的价值。
意象分析
- 吴越士:象征英俊潇洒、有抱负之士。
- 莼羹:象征对故乡的眷恋。
- 羊炙:象征富足生活的对比。
- 闲官:象征社会地位与责任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矫矫吴越士”形容的是谁?
- A. 诗人自己
- B. 友人余京
- C. 家乡的农夫
- D. 古代的文人
-
“连年食羊炙”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忘记故乡的味道
- B. 对美食的喜爱
- C. 忍受生活的苦难
- D. 对朋友的怀念
-
诗人对“闲官”的态度是?
- A. 自卑
- B. 骄傲
- C. 不以为耻
- D. 反感
答案:1. B;2. A;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赠汪伦》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前途的祝愿,体现了士人之间的豪情与志向。两首诗都有着对理想与责任的思考,但王勃的诗更侧重于对未来的期待,而苏辙则更加强调对故乡的怀念和个人志向的坚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宋代文学史》
- 《苏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