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题泗州监仓东轩二首》

时间: 2025-01-26 23:43:42

户舆嫋嫋渡浮梁,吏隐知君寄一仓。

十里遥看飞皂盖,小轩相对有壼浆。

清霄往往投车辖,永日霏霏散篆香。

留滞淮南久仍乐,莫年何意复为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子瞻题泗州监仓东轩二首
作者:苏辙

户舆嫋嫋渡浮梁,
吏隐知君寄一仓。
十里遥看飞皂盖,
小轩相对有壼浆。
清霄往往投车辖,
永日霏霏散篆香。
留滞淮南久仍乐,
莫年何意复为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渡过浮梁河的情景,轻舟摇曳,仿佛在细腻的波光中缓缓行驶。官吏们知道你在这里寄存一仓,十里外看去,只见一顶黑色的轿子在空中飞舞。小楼相对,酒壶中盛着美酒。清澈的天空中,阳光照射在车轮上,漫天飘散着香气。即便在淮南逗留已久,我依然乐于此地,然而,何年何月才能重回故乡?


注释:

  • 户舆嫋嫋:形容舟船轻盈摇曳的样子。
  • 浮梁:指浮梁河,是苏辙所处地的地名。
  • 吏隐:指官吏隐约地知晓。
  • 皂盖:黑色的轿子,象征高贵与权力。
  • 小轩:小楼或小亭。
  • 壼浆:酒壶中的美酒。
  • 清霄:清澈的天空。
  • 永日霏霏:形容日子漫长而又悠闲。
  • 篆香:古代用以熏香的香料,象征优雅的生活。

典故解析:

“浮梁”是指地名,历史上与诗人苏辙的生活息息相关。浮梁在诗中不仅是空间的表现,也是诗人的内心寄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多职,号称“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辙以其清新婉丽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

创作背景:

苏辙在官场上经历了许多波折,这首诗写于他在泗州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盼,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次韵子瞻题泗州监仓东轩二首》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情感的真挚表达。诗中以“户舆嫋嫋渡浮梁”开篇,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水乡画面,轻舟在河面上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温柔与宁静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吏隐知君寄一仓”,暗示了他在官场上的处境,以及与官吏之间的微妙关系,似乎在表达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十里遥看飞皂盖”与“小轩相对有壼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人似乎在享受着生活的美好。然而,在“留滞淮南久仍乐,莫年何意复为郎”的结尾,诗人又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往的追忆,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户舆嫋嫋渡浮梁:诗人描绘舟行于浮梁水面的景象,传达出轻松的氛围。
  2. 吏隐知君寄一仓:反映出诗人与官吏之间的关系,隐含着对官场的理解与无奈。
  3. 十里遥看飞皂盖:远处的轿子象征着权力与地位,诗人对它的观察暗示了对社会地位的思考。
  4. 小轩相对有壼浆:描绘了宁静的生活场景,酒与友的陪伴形成了诗人的安慰。
  5. 清霄往往投车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阳光洒在车轮上,映衬出生活的美好。
  6. 永日霏霏散篆香:时间的流逝与香气的扩散,象征着生活的悠长与美好。
  7. 留滞淮南久仍乐:尽管身处异地,诗人依然能够找到乐趣,表现了其乐观的态度。
  8. 莫年何意复为郎:对未来的迷茫,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皂盖”比喻权力与地位。
  • 拟人:如“清霄往往”,赋予自然以人的特征,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多为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反映出一种积极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梁:象征着流动与变化,代表诗人生活的环境。
  • 皂盖:代表权力与地位,暗示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 小轩:象征着宁静的生活空间,代表诗人内心的向往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户舆嫋嫋”的意思是: A. 舟在水面上轻轻摇曳
    B. 舟在狂风中颠簸
    C. 舟在岸边停泊
    答案:A

  2. “十里遥看飞皂盖”中的“皂盖”指的是: A. 黑色的轿子
    B. 一种鱼类
    C. 黑色的云
    答案:A

  3.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 A. 乐观
    B. 迷茫
    C. 嫉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by 柳宗元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更显豪放与奔放。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胸怀,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