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舌》

时间: 2025-01-26 05:06:00

毛羽诚无取,禽中号善鸣。

能将一片舌,巧作百般声。

元是因风气,曾非出性情。

君看五月后,瘖默愧流莺。

意思解释

反舌

作者: 释文珦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毛羽诚无取,禽中号善鸣。
能将一片舌,巧作百般声。
元是因风气,曾非出性情。
君看五月后,瘖默愧流莺。

白话文翻译:

这只鸟的羽毛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鸟类中却以善于鸣叫而闻名。它能用一片舌头,巧妙地发出各种声音。其实这都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并非它的本性。你看看五月过后,它的声音却变得沉默无声,竟让鸣叫的黄莺都感到羞愧。

注释:

  • 毛羽: 指鸟的羽毛。
  • 善鸣: 善于鸣叫。
  • 一片舌: 指鸟的舌头。
  • 风气: 指环境、社会风尚。
  • 瘖默: 指沉默无声。
  • 流莺: 指黄莺,以其美妙的鸣叫而著称。

典故解析:

  • 此诗中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比,反映了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文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之时,借鸟鸣之声,隐喻人们在外部环境影响下的变化与无奈。

诗歌鉴赏:

《反舌》这首诗通过对鸟鸣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那些善于迎合环境、灵活变通的人的一种微妙反思。诗中通过描写一只羽毛普通但能发出百种声音的鸟,展现了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诗人用“因风气”来说明,许多事物的变化并非其本性,而是外界的影响。接着,诗人以“瘖默愧流莺”作结,指出在这种变化中,反而让真正的鸣叫者感到羞愧,深刻揭示了个体在社会风气中的无奈与挣扎。整体来看,诗人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警示性和启发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毛羽诚无取: 表示这只鸟的羽毛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关注的地方。
    • 禽中号善鸣: 在鸟类中却因其鸣叫而受到称赞。
    • 能将一片舌: 这只鸟能用自己的一片舌头。
    • 巧作百般声: 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 元是因风气: 其实这都是由于环境的影响。
    • 曾非出性情: 并不是它的本性使然。
    • 君看五月后: 你看看五月过后。
    • 瘖默愧流莺: 竟然沉默无声,令鸣叫的黄莺感到羞愧。
  •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鸟的鸣叫比作人们的言行,寓意深刻。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外在环境对个体性格与行为的影响,揭示了人们在社会风气中不得不迎合与变通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毛羽: 象征外表的平淡与内在的潜力。
  • : 代表表达与沟通的能力。
  • 五月后: 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 流莺: 象征真正的艺术与自然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毛羽诚无取”中的“毛羽”指的是什么?

    • A. 羽毛
    • B. 鸟类
    • C. 毛皮
      答案: A
  2. 诗中提到的“瘖默愧流莺”是指什么?

    • A. 黄莺
    • B. 鸟的鸣叫
    • C. 鸟的沉默
      答案: C
  3. 诗中强调的主题是什么?

    • A. 自然美
    • B. 外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 C. 鸟的鸣叫技巧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释文珦的《反舌》,虽然题材不同,但都表达了对社会环境的思考与感慨,前者关注国家的动荡,后者则关注个体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三百首》
  • 相关文学评论文章与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