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八咏录三 其二 讲经台》
时间: 2025-01-10 23:22: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潮打弯埼半欲摧,老禅称土筑高台。
旃檀林下谈经坐,舍卫城中乞食回。
江月夜摇金篆冷,天风时散宝花来。
惟馀石塔残阳里,长使登临过客哀。
白话文翻译:
潮水拍打着弯曲的海岬,似乎要将其摧毁,老禅师称赞这片土地,筑起了高台。
在旃檀树林下,静坐谈论经典,舍卫城中乞讨归来。
江边的月光在夜里摇曳,映照着冷冷的金篆,天风时不时送来宝花。
唯有那石塔在残阳中孤独伫立,常常让登塔的过客感到悲哀。
注释:
- 潮打弯埼:潮水拍打着弯曲的海岬。
- 老禅:指年长的禅师,表示对禅宗的敬重。
- 旃檀林:指生长有檀香树的森林,象征着清幽和神圣。
- 舍卫城:古印度的一座城,常作为佛教故事的背景。
- 金篆:金色的印章,这里形容江月的光辉。
- 宝花:象征美好和珍贵的花。
- 石塔:古代佛教的塔,通常用于供奉佛舍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钱岳,元代诗人,字仲明,号涧水,出生于今天的江西省。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山水景物,表达内心的修养与感悟。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元代,佛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以禅宗为背景,表达了对静谧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客哀愁的感慨。
诗歌鉴赏:
《静安八咏录三 其二 讲经台》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开篇以“潮打弯埼半欲摧”引入,描绘了海潮拍打海岸的场景,仿佛预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无常。接着,诗人提到“老禅称土筑高台”,这不仅反映了禅宗的修行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在“旃檀林下谈经坐,舍卫城中乞食回”中,诗人描绘了禅师在幽静的林中讲经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而“江月夜摇金篆冷,天风时散宝花来”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心中那份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视。
最后两句“惟馀石塔残阳里,长使登临过客哀”,则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石塔孤独矗立在夕阳下,令人感到一种无奈和惆怅,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景色中,渗透着一种哲理感,体现了禅宗的智慧与超然,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潮打弯埼半欲摧:潮水拍打着弯曲的海岬,表现自然力量的无情与持续。
- 老禅称土筑高台:老禅师在此评价自然,象征着对土地的敬重与精神的升华。
- 旃檀林下谈经坐:禅师在树下讲经,表现出一种宁静的修行状态。
- 舍卫城中乞食回:乞讨归来的行者,体现出佛教中对世俗的淡薄与慈悲。
- 江月夜摇金篆冷:夜晚的江水与月光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冷清的美感。
- 天风时散宝花来:天风轻拂,宝花散落,象征着自然的优雅与和谐。
- 惟馀石塔残阳里:夕阳下的石塔,独自伫立,象征着孤独与时间的流逝。
- 长使登临过客哀:过客登塔时的哀伤,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月夜摇金篆冷”,用金篆比喻月光,增强了意象的华美。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比,突出禅宗的教义与自然的景象。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敬仰,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反映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具有哲学意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 石塔:佛教文化的象征,寄托着信仰与追思。
- 江月:代表宁静与美好的生活境界。
- 宝花:象征着珍贵的美好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老禅”指的是: A. 年长的哲学家
B. 年长的禅师
C. 年长的诗人
D. 年长的僧侣 -
“江月夜摇金篆冷”中的“金篆”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水流
B. 月光
C. 石头
D. 树木 -
“惟馀石塔残阳里”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悲伤
C. 宁静
D. 兴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通过描绘自然的宁静,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禅宗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