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时间: 2025-01-10 19:00:44

举头忽见衡阳雁。

千声万字情何限。

叵而薄情夫。

一行书也无。

泣归香阁恨。

和泪掩红粉。

待雁却回时。

也无书寄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举头忽见衡阳雁。
千声万字情何限。
叵而薄情夫。
一行书也无。
泣归香阁恨。
和泪掩红粉。
待雁却回时。
也无书寄伊。

白话文翻译:

抬头忽然看到衡阳的雁群,
它们叫声如同千声万字,情感何其深广!
却又是如此薄情的丈夫,
连一行书信也没有。
我泪流满面,回到香阁,满怀怨恨,
用泪水掩盖了红妆。
等待雁儿归来时,
却已没有信寄给你。

注释:

  • 衡阳:指衡阳,位于湖南省,是古代著名的地名。
  • :指大雁,常被视为思念的象征。
  • :不可,不能。
  • 薄情夫:指对爱人感情淡薄的丈夫。
  • 香阁:指装饰精美的楼阁,象征着闺房。
  • 红粉:指美丽的女子,妆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达叟,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表现对情感的细腻体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他的诗风多具抒情性,常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对离别之人的思念,结合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爱情与离愁的普遍感受。

诗歌鉴赏:

《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现了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诗的开篇以“举头忽见衡阳雁”打破了静谧,瞬间引发了作者对远方情人的无限遐想。雁群的鸣叫声不仅是自然的回响,更似千声万字的情感诉说,表达了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愁苦。

接下来的“叵而薄情夫”一语,便揭露了情感的矛盾与痛苦,作者的爱人显得冷漠无情,连一行书信都没有,令他倍感失落与惆怅。这里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感冷漠。

“泣归香阁恨”和“和泪掩红粉”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香阁中独自流泪的情景,悲伤得以外化,体现了悔恨与无奈的交织。而最后两句“待雁却回时,也无书寄伊”,则将情感的失落推向高潮,表明了等待的无望与无助。

整首词以自然景象引入情感,层层深入,情感真挚且富有力量,体现了宋代词人对离别和思念的细腻描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举头忽见衡阳雁:抬头时突然看到飞过的衡阳大雁,意象引出思念。
  2. 千声万字情何限:雁鸣如同千言万语,表达了无尽的情感。
  3. 叵而薄情夫:感叹自己的爱人竟然如此薄情。
  4. 一行书也无:连一封书信也未曾收到,感到失落。
  5. 泣归香阁恨:伤心地回到自己的小阁楼,充满怨恨。
  6. 和泪掩红粉:用泪水掩盖自己妆容,形象生动。
  7. 待雁却回时:等待雁儿归来之时。
  8. 也无书寄伊:但却没有书信可以寄给心上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雁鸣比作千声万字,生动形象。
  • 对仗:如“泣归香阁恨”和“和泪掩红粉”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雁鸣以人类的情感,增强了思念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词以思念为主题,表达了对爱人远去的无奈和深切的情感。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离别的痛苦与对爱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真挚情感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象征思念与离愁,常与归属感联系。
  • 香阁:象征着家和温馨的感觉,但在失去爱人后,变成了悲凉之地。
  • 泪水:表达痛苦和无奈,体现了情感的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衡阳雁”象征什么?

    • A. 归乡的希望
    • B. 思念与离愁
    • C. 自然之美
  2. 诗人用什么手法表现对爱人的思念?

    • A. 夸张
    • B. 拟人
    • C. 比喻
  3. “泣归香阁恨”中“恨”字体现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
    • C. 愤怒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 李煜
  • 《离骚》 - 屈原

诗词对比:

  •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同样表达了对失去的爱情的惋惜与悲伤,通过自然景象引发内心感受。
  • 《离骚》:在情感表达上更为激烈,体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菩萨蛮》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以上内容为《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的详细解析与赏析,希望对学习和理解古诗词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