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曲阜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1 19:53: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鸣梢重至圣人乡,雨霁青郊正艳阳。元气闾阎复前度,儒风经史表他方。八年岁月驹兮电,万户恬熙耕与桑。莅止叩瞻申积悃,素王教泽并天长。
白话文翻译:
第一句:鸣鸟在树梢欢唱,仿佛又来到这位圣人的故乡;
第二句:雨过天晴,青郊之上正值艳阳高照。
第三句:元气在这里重新聚集,儒家的风范和经典在四方传播;
第四句:过去的八年如同电光石火般匆匆而过,
第五句:万家户外安详,正在耕作和种桑。
第六句:我来到这里,恭敬地瞻仰,表达我的敬意,
第七句:素王的教泽如同天长地久。
注释:
- 鸣梢:指鸟在树枝上鸣叫。
- 圣人乡:指孔子的故乡,曲阜。
- 青郊:指郊外的青翠之地。
- 元气:指生气和活力。
- 儒风:指儒家文化和风范。
- 经史:指经典著作和历史。
- 恬熙:指安静和和睦。
- 莅止:到达和停留。
- 叩瞻:叩首仰望,表示敬意。
- 素王:指孔子,强调其教泽广泛。
典故解析:
- 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通常指的是具有超凡智慧和道德的人,孔子被视为其中的代表。
- 儒风经史:儒家文化强调的经典与历史,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 素王教泽:指孔子的教导如同天长地久,象征其思想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乾隆皇帝,清代的著名皇帝,政治、文化成就卓越。他在位期间,重视文治,推动文化的繁荣,尤其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乾隆年间,表达了作者对孔子故乡曲阜的敬仰,体现了对儒家文化的推崇与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曲阜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气息,传达了对儒家文化的深厚敬意。开篇以鸟鸣声和艳阳光景,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的美好,同时暗示着孔子故乡的生机与活力。接着,提到“元气闾阎复前度”,不仅表达了对孔子思想的重视,也隐喻着儒家文化在当时的复兴。八年的时光如电光闪过,显示了历史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而“万户恬熙耕与桑”则描绘了社会的安宁与繁荣,表现了对农民生计的关心。结尾的“素王教泽并天长”,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孔子教诲长存的期待和尊重。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自然的描写,又有哲理的思考,体现了弘历对儒家文化的自豪感与推崇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鸣梢重至圣人乡:描绘了鸟鸣的生动场景,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强调了这是孔子的故乡。
- 雨霁青郊正艳阳:雨后天晴,阳光明媚,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元气闾阎复前度:强调了儒家思想的复兴,元气的恢复意味着文化的再生。
- 儒风经史表他方:儒家文化的传播已经超出本地,影响到更远的地方。
- 八年岁月驹兮电:形象地描绘时光的流逝,表达对时间无情的感慨。
- 万户恬熙耕与桑:展现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体现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心。
- 莅止叩瞻申积悃:表达了对孔子深切的敬仰与追思,表现出对先贤的崇敬之情。
- 素王教泽并天长:强调孔子教诲的长久性,寓意其思想的永恒影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雨霁青郊”与“正艳阳”,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岁月驹兮电”比喻时间的飞逝,生动形象。
- 拟人:鸟鸣与自然景象的结合,赋予自然以生命,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孔子故乡的敬仰与对儒家文化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热爱,同时也表现了对社会安定、百姓幸福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鸣鸟: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青郊:代表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元气:象征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 耕与桑:象征农民的生活与社会的安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圣人”指的是谁?
- A. 孟子
- B. 孔子
- C. 荀子
- D. 老子
-
诗中“雨霁青郊正艳阳”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 A. 悲伤
- B. 生机勃勃
- C. 黑暗
- D. 寂静
-
诗中提到的“素王教泽”是指哪个思想的影响?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儒家
- D. 法家
答案:
- B. 孔子
- B. 生机勃勃
- C. 儒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表达对国事的忧虑与对人民的关心,与弘历的赞美之情形成对比。
- 李白《将进酒》:充满豪情与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与弘历的深沉思考相对照,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中华文化与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