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楚山全控蜀,汉水增吞吴。
老眼知佳处,曾看八境图。
白话文翻译:
楚山完全俯瞰蜀地,汉水不断涌向吴地。
年老的眼睛知道好地方,曾经看过八境的图画。
注释:
- 楚山:指的是楚国的山脉,通常与湖北有关,象征着蜀地的边界。
- 全控:完全控制,俯瞰。
- 汉水:即汉江,是流经湖北和陕西的重要河流。
- 增吞:不断增加,吞没。
- 老眼:年长者的眼睛,暗示阅历丰富。
- 佳处:好的地方。
- 八境图:指古代著名的山水画图,通常描绘八种不同的景致,象征自然的美。
典故解析:
- 楚山与汉水:两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常被用来描绘南北的景象和历史的变迁。
- 八境图:出自古代山水画,象征着山水的多样性和变化,常用来形容视觉上的美感和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晃冲之,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诗人可能游历于汉江附近,感受自然风光,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写下这几首诗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汉江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开头两句通过对楚山和汉水的描写,表现出自然的广阔和壮丽,楚山的高耸和汉水的奔流,形成了南北交融的画面。诗中“老眼知佳处”一句透露出诗人对美景的珍惜与感悟,年长的眼睛中积累了丰富的自然体验和智慧。从“曾看八境图”可看出,诗人不仅仅是目睹了自然的美,更从中领悟出人生的哲理。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楚山全控蜀:描绘了楚山的高耸,象征着对蜀地的俯瞰,表现出一种力量与广阔的感觉。
- 汉水增吞吴:汉水奔流不息,吞没吴地的意象,表现自然的无情与壮丽。
- 老眼知佳处:诗人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能更深刻地理解自然之美,表现了对美的敏感与珍惜。
- 曾看八境图:提及八境图,传达了对美的追寻和对自然景色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对仗:楚山与汉水、控蜀与吞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
- 比喻:汉水的奔流,如同时间的流逝,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关系,体现了对家国山河的热爱,反映了个人的感悟与哲思。
意象分析:
- 楚山: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代表南方的文化。
- 汉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表现自然的力量。
- 老眼:代表着智慧与阅历,体现人的成长与感悟。
- 八境图:象征着自然的美与多样性,反映出诗人对美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汉水”指的是哪条河流?
- A. 长江
- B. 黄河
- C. 汉江
- D. 珠江
-
“老眼知佳处”中的“佳处”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风景
- B. 重要的地点
- C. 知识的积累
- D. 朋友的聚会
-
“曾看八境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历史的怀念
- B. 对自然的向往
- C. 对人生的无奈
- D.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美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结合自然与人生哲理的诗作。
诗词对比:
- 晃冲之与王维:两位诗人都擅长描绘自然,但晃冲之更注重历史和地域的交融,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