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家自昭》
时间: 2025-01-11 13:58: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身即此庵,要识一个自。
自心为庵主,太阳了不二。
太阳本常明,天半隔以地。
朝红正昼白,暮夜黄黑异。
其明未尝减,西没复东出。
此心亦如此,外物为之累。
去蔽实在我,岂可自壅閟。
日能自用力,疾鞭扶桑辔。
心可自用心,明德永弗坠。
节饮自少醉,寡欲自少寐。
自己有此宝,碎璧肯自弃。
慈湖言本心,似亦无可议。
未发缺存养,所见恐未粹。
子往拜其祠,于焉设讲肆。
长短审取舍,予夺谨废置。
天日揭义理,慎勿徇私意。
厚土埋金乌,吾说可一彗。
大明晓常升,难眯万目视。
老禅骂祖法,不妨略一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身处这座庵堂,要领悟到一个“自”。我的内心是庵的主人,太阳的光辉是无二的。太阳本来是常明的,但天地之间却隔着半个空间。早晨的红光和正午的白光,黄昏和夜晚的黑暗各自不同。然而它的光辉从未减少,西沉后仍会东升。我的内心也是如此,外界的事物反而让我烦恼。遮蔽的原因就在我自己,难道可以自我封闭吗?太阳能自我发力,快马驱赶着扶桑的辔头。心也能自我用心,明德永远不会堕落。饮酒要适量,欲望少了自然就会少眠。自己拥有这样的宝藏,岂会轻易舍弃?慈湖的言辞看似讨论本心,其实也无可议论。未曾显现的缺失需要滋养,所见的恐怕不够纯粹。你去拜那祠堂,在那里设立讲坛。对长短的事要审慎取舍,给予和夺取要谨慎废弃。天日揭示了义理,切忌偏向私心。厚土埋藏着金乌,我说这可以用一把扫帚来清理。大明晨光常常升起,难以让一万双眼睛都闭上。老禅批评祖先的法,试着略微一试也未尝不可。
注释:
- 庵:寺庙,隐居之所。
- 自心为庵主:内心为主,强调自我意识。
- 太阳了不二:太阳光明无二,无差别性。
- 朝红正昼白,暮夜黄黑异:早晨的红光、正午的白光、傍晚的黄光和夜晚的黑暗各有不同。
- 明德:内心的光明和德行。
典故解析:
- 太阳:象征光明与真理,常用来比喻智慧和觉悟。
- 慈湖:可能暗指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明澈,表达对本心的探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回,宋代诗人,擅长理学和诗歌,作品多关注内心修养与哲思,风格清新隽永。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方回晚年,反映了他对内心自省和修养的追求,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诗歌鉴赏:
《送家自昭》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作,方回通过对“自”的探讨,引导读者关注内心的明亮与宁静。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太阳和四时变换,来比喻内心的状态和人之存在的意义。诗人强调,内心的光明不应被外物所遮蔽,真正的智慧和德行来自内在的修养。通过自我反省,方回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内心的宝藏,珍惜自我的价值。在对待欲望和饮酒的态度上,方回提倡节制,认为适度即可,过度则会导致烦恼和失眠,这种生活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诗末提及的“老禅骂祖法”,则暗示了对传统教义的质疑和重新思考,鼓励人们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整首诗通过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描绘,引导读者回归内心,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智慧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身即此庵,要识一个自。:我身处这庵堂,要懂得什么是“自”。
- 自心为庵主,太阳了不二。:内心是庵的主人,太阳的光辉是无差别的。
- 太阳本常明,天半隔以地。:太阳本来常明,但由于天地的阻隔。
- 朝红正昼白,暮夜黄黑异。:早晨红光,正午白光,黄昏与黑夜各有不同。
- 其明未尝减,西没复东出。:太阳的光辉从未减少,西沉后又东升。
- 此心亦如此,外物为之累。:内心也是如此,外物让人烦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内心比作庵,太阳比作智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朝红正昼白,暮夜黄黑异”。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内心自省的重视,强调智慧与德行的内在修养,提倡节制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明亮。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阳:光明、智慧的象征。
- 庵:隐居、内心的宁静之地。
- 慈湖:象征内心的清澈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方回的诗中强调内心的什么?
- A. 外物
- B. 自我意识
- C. 社会责任
-
诗中提到的“太阳”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光明与真理
- C. 权力
-
诗中提到的“节饮自少醉”是什么意思?
- A. 多喝酒
- B. 适量饮酒
- C. 不喝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方回与王维的诗中均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王维的作品更侧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方回则更关注内心的哲理与自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