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亭林访陈顾侍郎野王遗迹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7:43: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禅关寂寞几更迁,尘幌萧然古佛边。
一旅勤王悬日月,千秋护法黯风烟。
清光渺渺平湖远,灵迹悠悠片石传。
为问九原逢故主,舍身曾否到诸天。
白话文翻译:
在寂寞的禅关中,不知多少个时光更迭,
尘埃的帷幕轻轻摇曳,在古老的佛像旁边。
一心为国的旅人,仿佛将日月悬挂,
千秋万代的护法者,却在风烟中黯然失色。
清澈的光辉在平湖上若隐若现,
灵魂的印记悠悠飘荡,留在一块片石上。
我想问问在九原的故主,
舍身取义是否曾到达诸天?
注释:
- 禅关:指佛教的禅宗关口,象征寂静与思考。
- 尘幌:尘埃的帷幕,形容环境的清静与衰败。
- 勤王:指忠于国家、努力保卫国家的人。
- 护法:指保护法律和道德的人,通常与佛教中的护法神有关。
- 九原:古代传说中,指的是阴间或冥界。
- 舍身:为理想或信仰而牺牲自我的行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廷享,清代诗人,字仲明,号云山,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对历史的反思及对佛教思想的关注。其作品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以及对忠臣孝子的敬仰,呼应了当时社会对忠义精神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禅关的寂静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索与对忠臣的追忆。首句“禅关寂寞几更迁”,通过描绘禅宗的清幽环境,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接着,诗人提到“尘幌萧然古佛边”,以佛教文化为中心,展现了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奈。
诗中“一旅勤王悬日月”一句,字面上表达了忠臣为国的壮烈情怀,暗喻历史上许多为国捐躯的英雄。而“千秋护法黯风烟”则表现出护法者的精神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逐渐消逝,反映出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
后半部分“清光渺渺平湖远”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宁静,意在表达诗人对过往的缅怀与对理想的追求。而“舍身曾否到诸天”的反问,既是对忠臣的追问,也可以理解为对自我价值的探讨,充满了哲学思考。
全诗在意象上运用了禅宗的元素,结合历史情怀,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与道德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他对忠义精神的崇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禅关寂寞几更迁: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宁静。
- 尘幌萧然古佛边:指古老的佛教场所,在风尘中显得萧条。
- 一旅勤王悬日月:忠臣的壮志如日月般高悬,表明其忠诚。
- 千秋护法黯风烟:历史的护法者在风烟中黯淡无光,反映忠义的消逝。
- 清光渺渺平湖远:描绘出宁静的自然景象,象征心灵的安宁。
- 灵迹悠悠片石传:灵魂的印记在历史的石上留下,表达对过往的缅怀。
- 为问九原逢故主:向已逝的忠臣询问,表达敬仰与追思。
- 舍身曾否到诸天:对忠义的深刻思考与质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忠诚比作日月,强调其光辉。
- 对仗:如“清光渺渺”与“灵迹悠悠”,增强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方式引发读者深思。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历史忠臣的敬仰与思索,反映了对忠义精神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禅关:象征宁静与思索。
- 古佛:代表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日月:象征忠诚的光辉与永恒。
- 平湖: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广阔。
- 九原:象征冥界与历史的追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尘幌”意指什么? A. 一种佛教用具
B. 尘埃的帷幕
C. 旅人的行囊
答案:B -
“一旅勤王悬日月”中的“勤王”强调了什么? A. 忠诚于国家
B. 追求心灵的宁静
C. 对时间的感慨
答案:A -
本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历史忠臣的追思
C. 对个人成就的反思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廷享《顾亭林访陈顾侍郎野王遗迹 其二》:表现忠臣追思与哲理思考的结合。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但更多关注国家的兴衰。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廷享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