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黄河》

时间: 2025-01-11 05:48:43

此水来天上,孤舟激浪行。

涛声冲岸急,塔影卧堤平。

高屋旋沙没,平畴蔓草生。

渠成休报绩,中泽尚鸿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渡黄河
作者: 帅远燡 〔清代〕

此水来天上,孤舟激浪行。
涛声冲岸急,塔影卧堤平。
高屋旋沙没,平畴蔓草生。
渠成休报绩,中泽尚鸿鸣。

白话文翻译:

这条河水来自天上,孤舟在波涛中行驶。
涛声急促地撞击着岸边,塔影静静地卧在堤岸上。
高楼被旋转的沙土淹没,平原上杂草丛生。
渠水已成却不必报答丰收,中间的泽地仍有鸿雁鸣叫。

注释:

字词注释:

  • 此水:指黄河的水。
  • 孤舟:孤单的小船,表示漂泊的状态。
  • 激浪:激起的浪花,显示水势汹涌。
  • 塔影:指塔楼的影子。
  • 高屋:高楼房屋。
  • 旋沙:旋转的沙土。
  • 平畴:平坦的田地。
  • 蔓草:蔓延生长的杂草。
  • 渠成:水渠建成。
  • 休报绩:不必报答丰收的成果。
  • 中泽:指中间的沼泽地。
  • 鸿鸣:鸿雁的鸣叫声。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某一特定的典故,但黄河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常常被用来表达壮阔的自然景观与民族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帅远燡(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主要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观与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黄河水患频发的时期,诗人通过黄河的描写,反映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人类渺小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渡黄河》是一首描绘黄河壮丽景色的诗作,诗中通过孤舟在激浪中行驶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开头两句“此水来天上,孤舟激浪行”,生动描绘出黄河水源的神秘与壮观,以及在这种自然力量面前人类的孤独与无助。接下来的“涛声冲岸急,塔影卧堤平”,通过声音和影像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紧张与宁静并存的氛围,暗示了自然的无情和人类的脆弱。

在第三联中,“高屋旋沙没,平畴蔓草生”,展现了黄河泛滥后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反映了自然对人类的支配力量。最后一句“渠成休报绩,中泽尚鸿鸣”,则表达了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以及在困境中依然有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整首诗以黄河为主线,展现大自然的壮阔和人类的渺小,透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此水来天上:指黄河之水源自上游,强调其浩大与神秘。
  2. 孤舟激浪行:描绘在波涛中独自航行的小船,传达诗人孤独的心境。
  3. 涛声冲岸急:急促的涛声撞击岸边,表现出黄河的急流与力量。
  4. 塔影卧堤平:塔楼的影子平静地映在堤岸上,营造出宁静的对比。
  5. 高屋旋沙没:高楼被沙土掩埋,反映自然的无情。
  6. 平畴蔓草生:平坦的田地上杂草丛生,暗示人类的耕作遭到破坏。
  7. 渠成休报绩:水渠已建成,但不再期待丰收的成果。
  8. 中泽尚鸿鸣:沼泽中依然有鸿雁鸣叫,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此水来天上”,将黄河水比作来自天际,渲染其神秘感。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如“高屋旋沙没,平畴蔓草生”体现对称美。
  • 拟人:涛声、鸿鸣等描绘生动,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揭示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黄河作为生命之源,既给予人类滋养,也能带来毁灭。诗人在感叹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历史与文化。
  • 孤舟:象征个人在浩瀚自然中的孤独与脆弱。
  • 涛声:自然的声音,传达出力量与威严。
  • 塔影:人类文明的象征,反衬自然的广阔。
  • 鸿鸣: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此水来天上”中“此水”指的是哪条河?
    A. 长江
    B. 黄河
    C. 其他河流

  2. 诗中“高屋旋沙没”意指什么?
    A. 高楼被淹没
    B. 高楼屹立不倒
    C. 高楼与沙土无关

  3. “渠成休报绩”中“渠”指的是什么?
    A. 水渠
    B. 大路
    C. 河流

答案:

  1. B. 黄河
  2. A. 高楼被淹没
  3. A. 水渠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诗词对比:

《登高》和《渡黄河》: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慨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但《登高》更多地反映了个人的忧愁和壮志,而《渡黄河》则通过自然景观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黄河文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