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陂塘 自题《双溪词》》
时间: 2025-01-26 01:53: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黯冥濛满楼风雨。问谁来吊今古。故家燕子知何在,又值落花春暮。心漫苦。正如梦如烟,缭乱衷情絮。填词觅句。借几个金铃,数声玉笛,哀断江头路。天涯远,孰是骚坛盟主。萧刘应算同侣。当年香粉依然好,吟到白头宫女。閒坐处。定怨绿啼红,会说玄宗去。人间莫住。便一卷泠泠,还须自爱,野鹤孤云趣。
白话文翻译:
在昏暗的雨夜,楼上风雨交加。我不禁问,谁来为古今事迹悲伤?故乡的燕子如今又在哪里?正值春末花落之时,心中满是苦楚。就像梦境和烟雾一样,纷纷扰扰,心中的情感如同飞絮一般。我想填词作句,借几声金铃,几声玉笛,哀伤地追忆那江边的路。天涯何处,谁才是诗坛的领袖?萧、刘二人应当算作同伴。往年那芬芳的香粉依旧,吟咏至白头的宫女。闲坐处,定会怨恨那绿啼红鸟,聊起玄宗的去世。人世间不要停留。就算有一本清冷的书卷,也要自爱,享受那野鹤与孤云的自在趣味。
注释:
- 黯冥:昏暗朦胧的样子。
- 吊:悼念、哀悼。
- 故家燕子:指作者的故乡,燕子是春天的象征,代表归来的故乡的情感。
- 春暮:春天的尽头。
- 心漫苦:心中感到无尽的苦楚。
- 萧刘:指古代的著名诗人萧统与刘蕡。
- 玄宗:唐玄宗,指的是唐朝的皇帝,因其晚年沉迷于享乐,导致国家衰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步墀,清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和人情,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买陂塘 自题《双溪词》》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对往昔的怀念之时,诗人的内心充满对故乡和往昔岁月的思念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情感深邃,描绘了作者在雨夜中对往昔的追忆与思考。开头的“黯冥濛满楼风雨”,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着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诗中通过“问谁来吊今古”,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体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同时,故乡的燕子和春末的落花,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诗人在这种情感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尽的苦楚。
接着,诗人通过“借几个金铃,数声玉笛”,表达了对音乐和诗词的渴望,试图通过艺术来抒发心中的忧伤。对于“天涯远,孰是骚坛盟主”,似乎在质问诗歌的价值与存在。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出一种孤独的美,最终回归到自我安慰,强调了内心的自爱与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过往的追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渴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黯冥濛满楼风雨:描绘环境,营造出一种幽暗的氛围。
- 问谁来吊今古:表达对历史的反思与追悼。
- 故家燕子知何在:思念故乡,燕子象征归属感。
- 又值落花春暮:时光流逝,春天即将结束,寓意人生的短暂。
- 心漫苦:内心的忧伤与苦楚。
- 正如梦如烟:形容情感的虚幻与难以捉摸。
- 缭乱衷情絮:情感纷乱,难以整理。
- 填词觅句:希望通过写作表达内心感受。
- 借几个金铃,数声玉笛:想借助音乐来抒发情感。
- 哀断江头路:对过往的追忆,感慨人生的无常。
- 天涯远,孰是骚坛盟主:对诗歌界领袖的思考与自我定位。
- 萧刘应算同侣:提到古代诗人,感慨同道中人。
- 当年香粉依然好:回忆往昔的美好。
- 吟到白头宫女:诗人对岁月与时光的感叹。
- 閒坐处:追求内心的宁静。
- 定怨绿啼红:对生活中的小烦恼的抱怨。
- 会说玄宗去:提到历史,暗示对盛世的怀念。
- 人间莫住:劝告自己不要驻足于过去。
- 便一卷泠泠:即使有书卷也要自得其乐。
- 还须自爱,野鹤孤云趣:强调自我珍惜,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正如梦如烟”,通过梦和烟来比喻情感的虚幻。
- 拟人:如“绿啼红”,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野鹤孤云”,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故乡与往昔的怀念与感伤,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了自我珍惜与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 燕子:象征着归属与故乡的情感。
- 落花:象征着时光流逝与美好事物的消逝。
- 金铃与玉笛:象征音乐与艺术的美好,寄托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哪种自然现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A. 雨
- B. 燕子
- C. 春花
-
诗中提到的“萧刘”指的是哪类人物?
- A. 战士
- B. 诗人
- C. 政客
-
“人间莫住”在诗中表达了什么?
- A. 对生活的满足
- B. 不要停留在过去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月下独酌》与《买陂塘》都表现了诗人对孤独与自然的感悟,前者通过月亮的意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后者则通过燕子与落花表达了对故乡与时光的感慨。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则更关注内心的追忆与宁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解析》
- 《中国古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