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三首 其三 杨冢宰起元》
时间: 2025-01-26 00:26: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鹅城东峙接江门,自此南天斯道尊。
从祀四公留一席,两朝当轴竟无言。
讲坛烟草丰碑没,藜火书声甲第存。
怅立湖山閒想像,日令狂简独盘桓。
白话文翻译
在鹅城的东边,江门与此相连,从此南天的道理被尊重。
为了祭祀四位公者,留下一席之地,但两朝交替却无言可说。
讲坛上烟雾缭绕,丰碑早已消逝,只有藜火和书声在繁华的府邸中继续存在。
我怅然立于湖山之间,闲想往昔,日复一日,我如同一只狂简般游荡不息。
注释
- 鹅城:指的是城名,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方。
- 江门:指江河的出入口,这里象征着南天的通道。
- 斯道尊:这里的“道”可能指的是儒家文化或某种尊重的理念。
- 四公:指历史上著名的四位公者。
- 两朝:指两代王朝交替。
- 讲坛:古代讲学的地方。
- 藜火:指用藜草点燃的火,象征着书卷气和学问。
- 日令狂简:这里“狂简”可以理解为无所拘束的状态。
典故解析
- 四公:在古代,祭祀重要人物是一种文化传统,强调对先贤的尊敬与继承。
- 两朝当轴:反映了历史的更替与时代的变迁,暗含了对历史的反思。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何转书是明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的诗风往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与历史感。
- 创作背景:该诗作可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沉淀与文化传承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鹅城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沉思。首句“鹅城东峙接江门”生动地描绘出地理位置,体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文的交汇。接着,诗人在对宗教与历史的思考中,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与对历史无言的感慨。这种情感的转化,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在后面的描写中,讲坛的烟草与丰碑的消逝,暗示着传统文化的衰退,而依然存在的书声则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求与坚持。最后两句“怅立湖山闲想像”,则进一步拓展了诗人的思维,表现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反思。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文历史的敬意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地理环境,暗示历史的悠久。
- 第二联通过祭祀四公,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尊重。
- 第三联对讲坛的描绘,反映了文化的消逝与书声的永存。
- 第四联则是对自己情感的抒发,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思索。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与意象的结合,营造出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氛围。
-
主题思想:
- 诗歌围绕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展开,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与对文化衰退的忧虑。
意象分析
- 鹅城: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自然的美。
- 江门:代表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承的通道。
- 讲坛:文化与学术的象征。
- 藜火:象征着学问的延续与坚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江门”象征着什么?
- A. 地理位置
- B. 文化交流
- C. 历史遗迹
-
“怅立湖山”的情感描述了什么?
- A. 对过去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憧憬
-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可以对比何转书的作品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在历史与个人情感的表达上各具特色,前者更沉思,后者则倾向于豪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