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太宰节使朱先生和郭景纯游仙九首次其韵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7:14: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访沧海君,坐有年少士。
进退艳光仪,坐人玉山里。
云何游圯上,心未化孺子。
遂与人家国,蹑足复语耳。
炎汉良已造,沟壑苍生起。
将毋谷神勤,赤松顾而齿。
始悔十三年,空为黄石使。
白话文翻译
我东游于沧海之畔,见到年轻的士人坐在一旁。
他们的举止和仪态华美,宛如坐在人间的玉山之上。
为何在游乐于圯桥之上,却心中仍未能化解幼稚的情怀?
于是与他人谈论着国家大事,轻声细语。
炎汉的盛世已经建立,沟壑间却仍然有苍生的苦难升起。
难道不应该勤勉于谷神,顾及赤松的根本?
我开始后悔这十多年来,白白做了黄石的使者。
注释
- 沧海君:指海神,寓意深远。
- 年少士:年轻的士人,代表朝气蓬勃的力量。
- 艳光仪:华丽的仪态。
- 圯上:指圯桥,象征游乐与放松。
- 孺子:幼稚的人,未成熟的心态。
- 炎汉:汉朝的盛世,指历史上汉族的强盛。
- 沟壑苍生:指生活在贫困与苦难中的百姓。
- 谷神:古代神话中的谷物之神,象征勤勉。
- 赤松:松树,象征坚韧与长寿。
- 黄石使:指汉代的黄石公,以其智慧辅佐刘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包世臣,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以诗词见长。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社会人情为题材,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浮动的时期。诗人通过游览和与友人的交谈,感受到国家的兴衰与百姓的疾苦,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与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个人的游历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社会和自身处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描绘了与年轻士子相聚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青春的活力与风采。然而,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转而反思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命运。诗中多次提到“苍生”、“家国”等词汇,彰显了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强烈呼唤。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沧海”、“圯上”、“赤松”等,既有自然的壮阔,也有个人的微小,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一联“始悔十三年,空为黄石使”,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反思与自省,流露出一种深沉的遗憾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访沧海君:指向东边的沧海游览,象征广阔的理想与追求。
- 坐有年少士:描绘年轻士子的形象,代表未来的希望。
- 进退艳光仪:形容士子举止优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采。
- 游圯上:在圯桥上游乐,象征轻松自在的生活。
- 心未化孺子:内心的幼稚未能改变,反映出心灵的困惑。
- 遂与人家国:与他人讨论国家大事,展现出责任感。
- 炎汉良已造:汉朝的繁荣已成,象征历史的辉煌。
- 沟壑苍生起:然而百姓的苦难却依然存在,形成强烈的对比。
- 将毋谷神勤:劝诫应当勤勉于谷神,寓意要努力工作。
- 赤松顾而齿:关心根本,象征长久的生命与坚韧。
- 始悔十三年:反思过去的选择,流露出遗憾。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例如“进退艳光仪”与“坐人玉山里”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同时,通过意象的运用,构建了一个既有现实感又有哲理深度的诗意空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对青年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自身选择的反思。诗人希望在繁华的背后,能看到更深的社会问题,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海:象征广阔的理想与追求。
- 年少士:代表朝气蓬勃的青年。
- 圯上:象征游乐与放松,但也隐含了人心的浮躁。
- 苍生:指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代表社会的底层。
- 赤松:象征坚韧与长寿,寓意根深蒂固的价值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年少士”象征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过往的遗憾
C. 个人的理想 -
诗人为何感到“始悔十三年”? A. 对国家的失望
B. 对自身选择的反思
C. 对友人的遗憾 -
“沟壑苍生起”中“苍生”指的是什么? A. 富人
B. 平民百姓
C. 统治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包世臣与李白的作品,包世臣关注社会现实,李白则更多强调个人的情感与理想。两者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