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太宰节使朱先生和郭景纯游仙九首次其韵 其三》
时间: 2025-01-11 17:01: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紫阁秀青霄,亭午羲轮鲜。
虚岩发清啸,犹疑鹤驻山。
土室凿云根,咏风挥素弦。
俯仰游八极,飞轮驰弱泉。
玉舄宁误秦,苍苍求蜃烟。
出入无穷门,朅摩广成肩。
厌世疾不称,寄语王子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高阁,耸立在青天之下,正午的阳光照耀着。山岩间传来清脆的啼鸣,让人怀疑那是仙鹤在山中栖息。诗人开凿土室入云,吟咏着风声,弹奏着素弦。俯瞩仰望,游历八方,飞轮似的泉水奔流而下。玉舄(华丽的鞋子)不会误入秦国的迷途,苍茫的海面上,我在寻找蜃气的烟雾。出入于无尽的门扉,轻盈地走在通往广成子的肩头。厌倦世俗的我,心中无法称意,寄语给年轻的王子。
注释:
- 羲轮:指太阳。
- 虚岩:空灵的山岩。
- 咏风:吟唱风声。
- 俯仰:上下倾斜,形容视野的广阔。
- 玉舄:华美的鞋子,象征高贵与优雅。
- 蜃烟:蜃气,是一种传说中从海中升起的幻影。
- 朅摩:轻盈地走。
典故解析:
- 羲轮:源于古代神话,羲和是掌管太阳的女神。
- 广成子:道教中的一位仙人,象征着超脱与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包世臣(约1700-1760),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下,士人多向往隐逸生活,追求精神自由,诗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世俗的厌倦。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仙境,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元素,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以“紫阁秀青霄”引入,描绘出一幅高远清幽的画面,接着用“亭午羲轮鲜”展现出阳光明媚的时刻,给人以温暖与希望。诗中“虚岩发清啸”,则通过山间的啼鸣,传达出一种仙气飘渺的感觉,似乎在暗示着人们对超脱尘世的追求。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开始表达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尤其是在“厌世疾不称,寄语王子年”一句中,诗人将自己的不满寄托于年轻的王子,期待他能明白这种人生哲学。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同时也使得主题更为鲜明。
诗词解析:
- 第一句:“紫阁秀青霄”,紫色的阁楼高耸入云,显得格外秀丽。
- 第二句:“亭午羲轮鲜”,正午的阳光洒落,显得明亮而生动。
- 第三句:“虚岩发清啸”,山中传来清脆的啼鸣声,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 第四句:“俯仰游八极”,视野广阔,纵横八方,表达了自由的心灵。
- 第五句:“玉舄宁误秦”,高贵的鞋子不会误入秦国的纷争。
- 第六句:“苍苍求蜃烟”,在海的苍茫中寻求蜃气,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
- 第七句:“出入无穷门”,出入于无尽的门扉,象征着无限的可能性。
- 第八句:“厌世疾不称”,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向年轻的王子寄托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羲轮”比喻太阳,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俯仰游八极,飞轮驰弱泉”。
- 拟人:如“虚岩发清啸”,赋予山岩以生命的灵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阐明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表达了一种追求自由、超脱的精神境界。
意象分析:
- 紫阁:象征高远、清幽的理想境界。
- 羲轮:象征光明与希望。
- 虚岩:象征自然的空灵与安宁。
- 蜃烟:象征着理想与幻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羲轮”指的是哪个自然现象? A. 月亮
B. 太阳
C. 星星
D. 风 -
“厌世疾不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世俗生活的满足
B. 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山水之美,表现出隐逸之情。
- 李白《庐山谣》: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壮阔自然的结合,展现出不同的视角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