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美人午睡》
时间: 2025-05-29 18:21: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美人午睡
作者:李雯 〔清代〕
绿阴掩过屏山叠,
玉子弹棋浑倦歇。
碧绡正好贮行云,
花骨闲支随梦蝶。
流黄水簟冰肌贴,
午院亭亭兰气彻。
半钩罗袜笼湘裙,
疑是纤纤波底月。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绿荫覆盖了屏风似的山峦,
玉子(指美人)在棋盘上打得疲惫而休息。
碧色的绡帷正好收纳着飘动的云彩,
花瓣懒懒地支撑着梦中的蝴蝶。
流黄的水席贴着冰冷的肌肤,
午后的庭院中,兰香弥漫。
半钩的罗袜笼着湘裙,
仿佛是纤细的月影在水底摇曳。
注释
- 绿阴:绿树的阴影,形容环境优雅。
- 屏山叠:形容山峦叠嶂,似屏风。
- 玉子:即“美人”之意,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 碧绡:一种轻薄的绿色丝织品,象征轻盈。
- 流黄水簟:流动的黄水席,常用于形容清凉的感觉。
- 兰气:兰花的香气,代表雅致。
- 半钩罗袜:形容女子穿着的袜子,轻柔飘逸。
- 湘裙:指湘水旁的裙子,寓意柔美和高雅。
- 纤纤波底月:形容如水波般的月影,传达出一种轻柔的美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雯,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词多表现出细腻的感情和优雅的意象,尤其擅长描写女子之美与生活的细腻情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清代的园林文化相关,描绘了一个温暖午后的宁静场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女性之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玉楼春·美人午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美丽女子在午后小憩的优雅场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梦幻的氛围。首先,诗的开头以“绿阴掩过屏山叠”引入,描绘了浓密的树荫遮蔽着山峦,表明这是一个宁静的午后。接着“玉子弹棋浑倦歇”展现了美人因棋局而疲倦,正是这种疲惫让人更感她的娇柔可人。诗中“碧绡正好贮行云”,通过轻柔的绡帷与行云的结合,体现了环境的和谐与美感。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流黄水簟冰肌贴”传达出清凉的触感,进一步烘托出午后昏睡的闲适。最后几句“半钩罗袜笼湘裙,疑是纤纤波底月”以精妙的比喻和意象描绘出女子的轻盈和妩媚,令人联想到月光下的水波,既真实又富有诗意。
整首诗在描写细节上充满了女性特有的温柔与优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阴掩过屏山叠:绿树的阴影覆盖了重叠的山峰,营造了恬静的环境。
- 玉子弹棋浑倦歇:美人因下棋疲倦而休息,展现出女子的柔弱与可爱。
- 碧绡正好贮行云:碧色的绡帷恰好能装下飘动的云彩,形象而生动。
- 花骨闲支随梦蝶:花瓣懒懒地支撑着梦中的蝴蝶,传达出一种闲适的意境。
- 流黄水簟冰肌贴:流动的水席贴着冰冷的肌肤,形象地表现了午后的凉爽。
- 午院亭亭兰气彻:午后的庭院里兰香四溢,增添了环境的优雅气息。
- 半钩罗袜笼湘裙:半钩的袜子笼着湘裙,描绘出女子的美丽身姿。
- 疑是纤纤波底月:似乎是水波底下的月影,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疑是纤纤波底月”,将女子的优雅与月光相提并论。
- 拟人:如“花骨闲支随梦蝶”,赋予花朵生命。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称之美,提升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美人午睡的宁静场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女性柔美形象的赞美。诗中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忧愁与闲适,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阴:象征宁静与自然。
- 玉子:代表美丽与柔弱。
- 碧绡:象征轻盈与飘逸。
- 兰气:代表清香与高雅。
- 湘裙:象征女性的柔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玉子”指的是:
A. 美人
B. 朋友
C. 兄弟 -
“碧绡正好贮行云”中的“行云”指的是什么?
A. 流动的水
B. 飘动的云彩
C. 远方的山 -
诗中提到的“流黄水簟”主要传达了什么意境?
A. 温暖
B. 清凉
C. 干燥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蝶恋花·春景》
诗词对比: 对比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诗都描绘了女性的美丽与生活中的细腻情感,但李清照的诗更侧重于对情感的抒发,而李雯的《美人午睡》则更多地展现了生活的宁静与优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雯诗集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