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十二月二十日感事二首》

时间: 2025-01-10 21:53:39

蹉跎流落已华颠,又见荆湖一岁迁。

人怯苦寒愁日短,天收残腊放新年。

园林寂历飘梅后,里巷经过爆竹前。

自料知非犹得在,潜心久学卫蘧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己卯十二月二十日感事二首 张耒 〔宋代〕

蹉跎流落已华颠,又见荆湖一岁迁。 人怯苦寒愁日短,天收残腊放新年。 园林寂历飘梅后,里巷经过爆竹前。 自料知非犹得在,潜心久学卫蘧先。

白话文翻译:

时光蹉跎,我已老去,又一次在荆湖度过了一年。 人们害怕严寒,忧愁日子短暂,而天公却收起了残余的腊月,迎来了新年。 园林在梅花飘落后显得寂静,街道在爆竹声中热闹非凡。 我自知已非,但仍能存在,潜心学习,久已追随卫蘧的先贤。

注释:

  • 蹉跎:指时间白白过去,虚度光阴。
  • 华颠:指头发花白,年老。
  • 荆湖:指今湖北一带。
  • 残腊:指农历年末的腊月。
  • 寂历:寂静。
  • 卫蘧:指卫国大夫蘧伯玉,古代贤人,以好学著称。

诗词背景: 张耒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作于己卯年(1099年)十二月二十日,诗人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年华老去,同时表达了对新年的期待和对学问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岁末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新年的期待。诗中“蹉跎流落已华颠”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无奈和感慨。而“天收残腊放新年”则通过对比,展现了新旧交替的喜悦。后两句通过对园林和里巷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节日的氛围。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即使自知已非,仍愿潜心学习,追随先贤。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学问的不懈追求。

诗词解析:

  • 首句“蹉跎流落已华颠”,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无奈和感慨,通过“蹉跎”和“华颠”两个词语,传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
  • 第二句“又见荆湖一岁迁”,通过“又见”和“一岁迁”,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直观感受,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 第三句“人怯苦寒愁日短”,通过“怯”和“愁”两个词语,描绘了人们对严寒的畏惧和对日子短暂的忧愁。
  • 第四句“天收残腊放新年”,通过“收”和“放”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新旧交替的景象,传达了新年的喜悦。
  • 第五句“园林寂历飘梅后”,通过“寂历”和“飘梅”,描绘了园林在梅花飘落后显得寂静的景象。
  • 第六句“里巷经过爆竹前”,通过“经过”和“爆竹”,描绘了街道在爆竹声中热闹非凡的景象。
  • 第七句“自料知非犹得在”,通过“自料”和“犹得在”,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接受。
  • 第八句“潜心久学卫蘧先”,通过“潜心”和“久学”,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即使自知已非,仍愿追随先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蹉跎流落已华颠”中的“华颠”比喻年老。
  • 拟人:如“天收残腊放新年”中的“天收”和“放”赋予了天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园林寂历飘梅后,里巷经过爆竹前”中的“园林”与“里巷”,“寂历”与“经过”,“飘梅”与“爆竹”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感慨时光流逝,期待新年,以及对学问的执着追求。诗人通过对岁末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新年的期待,同时也展现了对学问的不懈追求和对先贤的追随。

意象分析:

  • 蹉跎:时间的流逝,人生的无常。
  • 华颠:年老,生命的衰老。
  • 荆湖: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 残腊:岁末的寒冷,时间的结束。
  • 新年:新的开始,希望和喜悦。
  • 园林:寂静,孤独。
  • 里巷:热闹,喜庆。
  • 卫蘧:学问,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蹉跎流落已华颠”中的“华颠”比喻什么? A. 年老 B. 漂泊 C. 寒冷 D. 喜庆
  2. 诗中“天收残腊放新年”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愁 B. 无奈 C. 喜悦 D. 孤独
  3. 诗中“潜心久学卫蘧先”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追求? A. 学问 B. 名利 C. 权力 D. 享乐

答案: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杜甫《登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耒此诗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相比,都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先贤的追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张耒诗歌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