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其四》

时间: 2025-01-11 06:08:26

兰房宝鸭笼香浅。

明镜移花分媚脸。

杏衫犹怯倦时妆,掩映凝姿春畹晚。

镜奁禁得消魂惯。

得似檀奴梦中见。

梦中著意了轻狂,莫遣茜云便吹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 其四
作者:赵尊岳

兰房宝鸭笼香浅。
明镜移花分媚脸。
杏衫犹怯倦时妆,
掩映凝姿春畹晚。
镜奁禁得消魂惯。
得似檀奴梦中见。
梦中著意了轻狂,
莫遣茜云便吹散。

白话文翻译:

兰房里,宝鸭笼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明亮的镜子前,花影摇曳,映出那娇媚的脸庞。
杏色的衫子在倦怠的妆容下显得有些害羞,
掩映着那凝神的姿态,正是春天傍晚的时分。
镜子里禁不住让人消魂,已经习惯了这种感觉。
仿佛在梦中见到了檀奴般的轻盈,
在梦里肆意追求那份轻狂,
不要让茜云把这份梦境轻易吹散。

注释:

  • 兰房:指用兰花装饰的房间,象征着优雅和清新。
  • 宝鸭笼:一种装饰性笼子,寓意珍贵和美好。
  • 明镜:明亮的镜子,象征女性的美丽与娇羞。
  • 杏衫:杏色的衣衫,常用来形容少女的娇嫩。
  • 倦时妆:指疲倦时的妆容,表现出一种惆怅之美。
  • 消魂:形容人沉迷于某种情感或景象中。
  • 檀奴:古代传说中美丽的女子,象征青春和美丽。
  • 茜云:指红色的云彩,这里暗指梦境的消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尊岳(生卒年不详),近代诗人,擅长词作,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闻名。其作品多描绘女性的美丽与内心情感,风格清丽婉约。

创作背景
《玉楼春》系列词作是赵尊岳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与赞美,以及对青春梦境的向往与珍惜。

诗歌鉴赏:

《玉楼春 其四》是一首表现女性柔美与内心情感的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春日黄昏时分的场景,兰房中的香气、明镜前的花影、杏色衣衫的少女都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倦怠。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梦幻色彩的意境中。

整首词的意象交融,既有清新的自然景色,又有深沉的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脆弱的感慨。尤其是“镜奁禁得消魂惯”,不仅表现了女子对自我形象的关注,更暗示了内心深处的迷惘与思考。后面的“莫遣茜云便吹散”,更是表达了对梦境与美好瞬间的渴望与不舍,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兰房宝鸭笼香浅:描绘了一个清新的环境,象征着优雅与美好。
  2. 明镜移花分媚脸:通过镜子映射出美丽的脸庞,传达出一种娇媚的情感。
  3. 杏衫犹怯倦时妆:表现出少女在倦怠时的娇羞,增添了几分柔弱之美。
  4. 掩映凝姿春畹晚:春天的傍晚,少女的姿态凝重而美丽,令人沉醉。
  5. 镜奁禁得消魂惯:镜子中的美丽令人沉迷,已成习惯。
  6. 得似檀奴梦中见:仿佛在梦中见到美丽的女子,梦境美好而虚幻。
  7. 梦中著意了轻狂:在梦中追求那份轻松与快乐,表现出一种无忧无虑的心态。
  8. 莫遣茜云便吹散:希望不要让美好的梦境轻易消逝,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梦境比作美好的追求,展现出诗人对梦的渴望。
  • 拟人:镜子似乎有感情,能让人沉迷,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如“明镜移花分媚脸”与“镜奁禁得消魂惯”,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美景和少女的柔美为主线,表达了对青春与美好事物的珍惜,同时也渗透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对美好瞬间的渴望与不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房:象征着优雅与清新。
  • 宝鸭笼:代表珍贵和美好。
  • 明镜:反映出女性的美丽与娇羞。
  • 杏衫:象征着青春的娇嫩与羞怯。
  • 茜云:暗指梦境的脆弱与易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玉楼春 其四》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赵尊岳
    • C. 苏轼
    • D. 杜甫
  2. 诗中“明镜移花分媚脸”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幸福
    • C. 娇媚
    • D. 愤怒
  3. 诗中“莫遣茜云便吹散”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 A. 希望未来
    • B. 珍惜美好瞬间
    • C. 忘却过去
    • D. 寻找快乐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秦观的《鹊桥仙》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女性的美丽与内心情感,但更多地表现出对失落的感慨与对往昔的追忆。
  • 秦观《鹊桥仙》:以爱情为主题,展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珍惜,风格与赵尊岳的细腻情感相似,但更偏向于对爱情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词的艺术:形式与内容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