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捲却丝纶飏却竿,莫随鱼鳖弄腥涎。
须知别有垂钩处,枯海无风浪拍天。
白话文翻译:
把鱼线收起,渔竿也放下,
不要跟着鱼鳖们在水中翻腾弄腥。
要知道还有其他的钓鱼之处,
干枯的海面上没有风浪拍打天空。
注释:
- 捲却(juǎn què):收起,卷起来。
- 丝纶(sī lún):渔线,古代用丝线或麻线制成的渔具。
- 飏(yáng):扬起,飘扬。
- 鳖(biē):一种水生爬行动物,常用于比喻。
- 腥涎(xīng xián):腥味,通常指鱼腥味。
- 垂钩(chuí gōu):钓鱼,使用钩子放下去。
- 枯海(kū hǎi):比喻没有生气的海,或者无鱼可钓的海。
- 无风浪拍天(wú fēng làng pāi tiān):海面平静,没有风浪。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可理解为一种生活哲理,表达了对钓鱼过程的反思,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璧,号石湖,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田园风光,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作者在钓鱼时的心境,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诗作中呈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似乎在说生活中总有更深的意义和价值。
诗歌鉴赏:
《戏题药裹》是一首通过钓鱼这一行为引申出的人生哲理。首句“捲却丝纶飏却竿”,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一个钓鱼者收起渔具的瞬间,象征着一种放下与释然。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种放下的态度尤显珍贵。
接下来的“莫随鱼鳖弄腥涎”,则传达出对世俗纷扰的拒绝,提醒人们不要沉溺于琐碎的事情。鱼与鳖的腥味,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诱惑与烦恼,诗人希望人们能够保持内心的清净。
“须知别有垂钩处”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暗示着在生活的广阔海洋中,存在着许多未知的可能性和机会,值得人们去探索与追求。而最后一句“枯海无风浪拍天”则是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远离纷争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此诗展现了作者的哲学思考,表达了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诗中简练的语言与深邃的意蕴让人深思,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我的清醒。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捲却丝纶飏却竿:收起钓鱼的工具,表示放下与结束。
- 莫随鱼鳖弄腥涎:不要被鱼鳖的腥味牵绊,暗示避免无谓的纠缠。
- 须知别有垂钩处:要明白生活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与机会。
- 枯海无风浪拍天:比喻内心的宁静与对复杂世界的超然。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鱼与鳖比喻生活中的琐事与诱惑。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 反语:通过“枯海”表达出内心的安宁与对外界的超脱。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提醒人们在纷繁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追求更深层的生活意义,远离世俗的喧嚣与诱惑。
意象分析:
- 丝纶与渔竿:象征着生活中的工具和手段。
- 鱼与鳖:代表生活中的诱惑与困扰。
- 垂钩:象征着机会与选择。
- 枯海:暗示平静与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丝纶”指的是什么?
- A. 渔具
- B. 绳索
- C. 书法
-
“枯海无风浪拍天”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生活的复杂
- B. 内心的宁静
- C. 对未来的迷茫
-
诗人希望人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诱惑?
- A. 沉溺其中
- B. 远离它们
- C. 迎接它们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 王维的《鸟鸣涧》:在自然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的《戏题药裹》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强调内心的安宁与放下,后者则表达豪情壮志与对生活的热情。两者在主题上各有侧重,但都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范成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