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作者: 葛胜仲 〔宋代〕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
斜日荒城鼓。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天的晚上,我独自坐在寒冷的书斋,藜床上香火缭绕,轻雾弥漫。
心中有多少闲愁呢?梦中似乎追随着芭蕉的细雨。
在云外,悲哀的鸿雁,仿佛在替我诉说幽幽的心事。
我无法归去,面前是无数的乱山。
斜阳映照着荒凉的城池,鼓声阵阵。
注释:
- 寒斋:寒冷的书斋,指作者居住的环境。
- 藜床:用藜草编成的床,常用来象征清贫或隐居生活。
- 香篆:香炉中燃烧的香,散发出的香气。
- 闲愁:无缘无故的忧愁。
- 芭蕉雨:指芭蕉树下的雨,具有清幽、孤寂的意境。
- 哀鸿:悲鸣的鸿雁,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或孤独感。
- 斜日:夕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荒城:荒凉的城市,暗示着破败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胜仲,宋代诗人,生活在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冬之交,作者在书斋中独坐,思绪万千,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愁,反映了他对人生、时光及离愁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是葛胜仲在寒冷的秋晚所作,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孤独与忧愁,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开头两句描写了寒斋的环境,透过“香篆”和“轻雾”,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显神秘的氛围,暗示着诗人的孤寂与思索。接下来的“闲愁几许”,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心中的愁绪,似乎在对抗内心的空虚与无聊。
而“梦逐芭蕉雨”则运用了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现出一种渴望逃避的心情。云外的“哀鸿”则以鸟鸣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与孤独感,鸿雁既是秋天的象征,也是一种对往昔的追忆与哀伤。
最后,诗人无法归去的“乱山无数”与“斜日荒城鼓”,则是对未来的迷茫与生命的无常的深刻反思。诗歌通过意象的交织,展现了一个孤独灵魂的挣扎与思索,蕴含着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晚寒斋:描绘了秋天晚上的寒冷书房,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藜床香篆横轻雾:香气缭绕,轻雾弥漫,增强了环境的幽静感。
- 闲愁几许:暗示心中积聚的愁绪。
- 梦逐芭蕉雨:梦中追逐着细雨,象征逃避现实的渴望。
- 云外哀鸿:悲鸣的鸿雁,传达孤独与思乡之情。
- 似替幽人语:鸿雁的哀鸣仿佛在为诗人诉说心中的愁苦。
- 归不去:无法回归理想的生活状态,表达无奈。
- 乱山无数:象征着复杂的人生旅程和无法克服的障碍。
- 斜日荒城鼓:夕阳映照下的荒城,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梦逐芭蕉雨”,通过梦境与细雨的结合,表现诗人的忧愁与渴望。
- 拟人:哀鸿“似替幽人语”,赋予鸿雁情感,使其成为诗人心声的代言者。
- 对仗:如“归不去,乱山无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体现了孤独、思乡与对人生无常的反思,揭示了作者在寂寞环境中的内心挣扎与情感流露。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晚:象征着萧瑟与孤独。
- 寒斋:隐居生活的象征,反映出诗人的清高与孤独。
- 哀鸿:悲伤的象征,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
- 斜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哀鸿”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悲鸣的鸿雁
- C. 书籍
- D. 一种乐器
-
“归不去”的意思是:
- A. 能够回去
- B. 无法回去
- C. 喜欢回去
- D. 早已回去
-
诗人坐在“寒斋”的原因是:
- A. 想要聚会
- B. 享受温暖
- C. 隐居独处
- D. 读书写字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葛胜仲的《点绛唇》更显孤独与沉思,李清照则多了些柔情与细腻。两者均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感,却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意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