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绿樱花第三咏》
时间: 2025-01-27 03:10: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绿樱花第三咏
作者: 况周颐 〔清代〕
日本樱花,繁而不实,倾国倾城。
恁宜笑宜颦,盈盈晚翠,如烟如梦,冉冉春青。
妒煞鹦哥,误它凤子,照影前池澹不胜。
芳菲节,倩碧云捧出,天外飞琼。
多情更惜残英。只点上苍苔辨未曾。
算何必成阴,总然葱茜,忍教结子,如此娉婷。
浅晕乡愁,浓分海色,回首东风第几町。
花知否,念荷衣惭绿,似我飘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日本樱花,虽然它繁茂却不结果实,令人倾心倾国。樱花的美丽让人欢笑又让人愁眉,宛如梦幻般的春景。诗人感叹鹦哥嫉妒这美丽的樱花,误以为它是神凤,影子映在静谧的池水中。花开芳菲时节,碧云轻托,似从天外飞来的瑰宝。诗人对那稍纵即逝的花瓣心怀眷恋,心中记录下那些未曾凋落的花朵,认为不必强求结出果实,依然是那么的美丽动人。乡愁如浅浅的花晕,浓厚的海色,让人不由回首东风吹拂的地方。樱花是否知晓,心中对那荷衣的念想让自己感到羞愧,正如我一般飘零。
注释:
- 倾国倾城:形容女子美貌,能使国家倾覆,城池崩溃。
- 盈盈晚翠:形容樱花的娇美与生机。
- 冉冉春青:春天的气息轻柔而渐渐浓厚。
- 妒煞鹦哥:鹦哥因美丽的樱花而感到嫉妒。
- 倩碧云:美丽的碧云,暗指樱花在空中的飘逸。
- 浅晕乡愁:对故乡的淡淡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况周颐(1840-1907),字孝彰,号兰亭,晚号鸥冰,清代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以诗词、书法和绘画闻名,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情感。他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兼具细腻与豪放的风格。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正值樱花盛开时节,作者对樱花的美丽与短暂产生了深刻的感慨。樱花象征着青春、生命的脆弱与美好,同时也隐含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樱花为主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开篇直入樱花的主旨,虽繁茂却不结果,象征着美的虚无与短暂。诗中“妒煞鹦哥,误它凤子”一句,巧妙地通过鹦哥的嫉妒,突显樱花的独特美丽,给人以生动的视觉印象。
在描绘樱花的过程中,诗人用“如烟如梦”的比喻,传达出一种朦胧而又美好的感觉,仿佛樱花飘散的瞬间就像梦境一般。对于即将凋零的樱花,诗人表现出一种深切的惜花之情,体现了他对生命与美的思考。
最后,诗人以“回首东风第几町”收尾,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过往的追忆,情感更加深沉。整首诗兼具视觉美感与情感深度,是对樱花的赞美与对生命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本樱花,繁而不实,倾国倾城。
开篇直接点出樱花的特点,繁而不实,说明其美丽但也短暂。倾国倾城则强调樱花的绝美。 -
恁宜笑宜颦,盈盈晚翠,如烟如梦,冉冉春青。
描绘樱花的娇美,带有柔和的情感。“如烟如梦”寓意其美丽的虚幻感。 -
妒煞鹦哥,误它凤子,照影前池澹不胜。
鹦哥嫉妒樱花的美丽,形成生动的对比,传达出樱花的独特吸引力。 -
芳菲节,倩碧云捧出,天外飞琼。
形容樱花盛开时的美丽,仿佛从天外飞来的瑰宝。 -
多情更惜残英。只点上苍苔辨未曾。
对樱花的思念和惜别,表现出对美好瞬间的留恋。 -
算何必成阴,总然葱茜,忍教结子,如此娉婷。
认为不必强求结果,樱花的美丽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
浅晕乡愁,浓分海色,回首东风第几町。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花知否,念荷衣惭绿,似我飘零。
以樱花自喻,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迷茫与漂泊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如烟如梦”,形象生动,增强了诗的韵味。
- 拟人:樱花被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樱花的美丽与短暂,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融入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丰富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樱花:象征着青春、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鹦哥:代表嫉妒与对美丽的渴望。
- 碧云、春青:象征自然之美与生机盎然。
- 乡愁:情感的寄托,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樱花的赞美
C. 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D. 以上都是 -
“妒煞鹦哥”中的鹦哥象征什么? A. 美丽
B. 嫉妒
C. 欢乐
D. 哀愁 -
诗中提到的“浅晕乡愁”指的是什么? A. 对家乡的深厚思念
B. 对恋人的思念
C. 对过往的怀念
D. 对樱花的留恋
答案:
- D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晓》(孟浩然)与《沁园春 绿樱花第三咏》均写春天的美景,但前者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后者则表现出对美的短暂与生命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樱花与诗》
- 《况周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