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学寒蛩窗下吟,嗤嗤不作两般声。
大千世界都闻了,管甚旖龙睡不惊。
白话文翻译:
不要学那寒蝉在窗下低吟,嗤嗤的声音没有两种。
整个大千世界都听到了,管它那旖旎的龙儿在梦中是否惊醒。
注释:
- 寒蛩:即寒蝉,指秋天鸣叫的蝉。
- 窗下吟:在窗下低声吟唱。
- 嗤嗤:形容寒蝉的叫声,单调而无变化。
- 两般声:指两种不同的声音,这里强调寒蝉的声音单调。
- 大千世界:指广大的世界,暗示所有人都能听到。
- 旖龙:这里的“旖”字可以理解为美丽的、舒展的,形容龙的姿态。此处可能隐指某种理想或美好的状态。
- 睡不惊:指沉睡而不被惊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阳枋,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他的诗作风格清新,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体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端平甲午年,正值社会动荡、个人情感的抒发与思考。作者可能在某个静谧的夜晚,受到环境的启发而作此诗,表达内心的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寒蝉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开篇的“莫学寒蛩窗下吟”,一方面劝诫自己不要模仿寒蝉的单调吟唱,另一方面也隐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寒蝉在秋天的夜晚低吟,象征着无奈与孤寂,而诗人不愿意陷入这种境地,显现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接下来的“大千世界都闻了,管甚旖龙睡不惊”,则是一种对外界声音的反思。诗人意识到,尽管自己的声音微弱且单调,却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中引起了共鸣,暗示着个人与社会的连接。最后一句提到的“旖龙”,可能象征着理想与美好,诗人似乎在探讨,尽管周围的变化不断,但内心的美好信念依然存在,不会因为外界的喧嚣而受影响。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情感上却深邃而富有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坚定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学寒蛩窗下吟:劝诫自己不要效仿寒蝉的低吟,暗示对生命状态的不满。
- 嗤嗤不作两般声:强调寒蝉的声音单调,反映了生活的困顿与无趣。
- 大千世界都闻了:意指自己的声音虽微小,却能被广泛听见,暗示存在的意义。
- 管甚旖龙睡不惊:表明诗人对外界的漠然,内心的理想与信念不会因外界的喧扰而动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寒蝉的声音比作生活的单调。
- 拟人:将“龙”拟人化,赋予其情感状态。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上和意象上形成了对称,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寒蝉的低吟与外界的喧嚣,表达了对生命的反思,强调内心理想的重要性,体现出诗人不屈从于环境的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蛩:象征孤独与无奈。
- 窗:象征内外的隔阂,反映个人内心世界与外界的关系。
- 大千世界:代表广阔的社会与人际关系。
- 旖龙:象征美好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蛩”指的是哪种动物?
- A. 蝉
- B. 蟋蟀
- C. 蝴蝶
-
“大千世界都闻了”这一句表达了什么?
- A. 个人的声音微弱
- B. 个人的声音受到重视
- C. 世界的喧嚣
-
诗中的“旖龙”代表了什么?
- A. 理想与美好
- B. 现实与困境
- C. 自由与无畏
答案:
- A. 蝉
- B. 个人的声音受到重视
- A. 理想与美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比较阳枋与王维的作品,两者皆强调自然与内心感受,但阳枋更多地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象和内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