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劝农冠盖出江干,马上东风觱栗寒。珍重春衫唾花碧,画眉狼籍道傍看。
白话文翻译:
官员们戴着冠冕,穿着官服,来到江边劝农。骑在马上,东风吹来,带着觱栗的寒意。他们珍惜地穿着春衫,衣襟上沾满了花瓣的碧绿,画眉的痕迹散乱地留在路旁的景象中。
注释:
- 劝农:指官员下乡鼓励农民耕作。
- 冠盖:官员的冠冕和车盖,代指官员。
- 江干:江边。
- 觱栗:形容风声。
- 珍重:珍惜,重视。
- 春衫:春天的衣服。
- 唾花碧:衣襟上沾满了花瓣的碧绿。
- 画眉:古代妇女化妆的一种,这里指妆容。
- 狼籍:散乱的样子。
- 道傍:路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字舜俞,号平斋,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这首诗描绘了官员出郊劝农的场景,体现了作者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官员职责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洪咨夔陪同郡侯(地方长官)出郊劝农时所作,旨在表达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官员职责的思考。劝农是古代官员的一项重要职责,通过实地考察和鼓励,促进农业生产,保障民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官员出郊劝农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官员的职责。首句“劝农冠盖出江干”,以冠盖代指官员,形象地描绘了官员出行的盛况。次句“马上东风觱栗寒”,通过东风和觱栗的寒意,传达了春天的气息和官员的辛劳。后两句“珍重春衫唾花碧,画眉狼籍道傍看”,则通过春衫上的花瓣和散乱的妆容,细腻地刻画了官员在劝农过程中的细节,体现了作者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官员职责的思考。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农业和民生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劝农冠盖出江干:官员们戴着冠冕,穿着官服,来到江边劝农,展现了官员的职责和劝农的场景。
- 马上东风觱栗寒:骑在马上,东风吹来,带着觱栗的寒意,传达了春天的气息和官员的辛劳。
- 珍重春衫唾花碧:他们珍惜地穿着春衫,衣襟上沾满了花瓣的碧绿,细腻地刻画了官员在劝农过程中的细节。
- 画眉狼籍道傍看:画眉的痕迹散乱地留在路旁的景象中,体现了官员在劝农过程中的忙碌和辛劳。
修辞手法:
- 拟人:东风觱栗寒,将东风拟人化,赋予其寒意,增强了春天的气息。
- 比喻:珍重春衫唾花碧,将春衫上的花瓣比喻为唾花碧,形象生动。
- 对仗:劝农冠盖出江干,马上东风觱栗寒,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官员出郊劝农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官员职责的思考。诗中通过对春天的生机和官员的辛劳的描绘,传达了对农业和民生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冠盖:官员的冠冕和车盖,代指官员。
- 东风:春天的风,带来生机和寒意。
- 春衫:春天的衣服,沾满了花瓣的碧绿。
- 画眉:古代妇女化妆的一种,这里指妆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劝农冠盖出江干”中的“冠盖”指的是什么? A. 官员的冠冕和车盖 B. 官员的帽子和衣服 C. 官员的官职和地位 D. 官员的出行工具
-
诗中“马上东风觱栗寒”中的“觱栗”是什么意思? A. 风声 B. 寒冷 C. 春天的气息 D. 官员的辛劳
-
诗中“珍重春衫唾花碧”中的“唾花碧”指的是什么? A. 衣襟上沾满了花瓣的碧绿 B. 春天的花朵 C. 官员的妆容 D. 官员的衣着
-
诗中“画眉狼籍道傍看”中的“狼籍”是什么意思? A. 散乱的样子 B. 官员的忙碌 C. 官员的辛劳 D. 官员的妆容
答案: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劝农》:王安石的这首诗也表达了劝农的主题,通过对比官员和农民的生活,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
- 苏轼《劝农诗》:苏轼的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生机和农民的劳作,表达了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民的关怀。
诗词对比:
- 洪咨夔的《陪郡侯出郊劝农六绝》与王安石的《劝农》和苏轼的《劝农诗》都表达了劝农的主题,但洪咨夔的诗更注重对官员职责的思考,而王安石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农业和农民的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对宋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 《洪咨夔诗集》:收录了洪咨夔的诗作,对其诗歌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