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云庵戒师》
时间: 2025-01-11 06:05: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锺山好住苦弗住,驮岭难居真欲居。
出地入天须任我,来今去古不关渠。
万由旬上起肤寸,一刹那间弥太虚。
识得鬘华云体段,妙高高处坐如如。
白话文翻译
在锺山本可以安居,却苦于不住;驮岭虽难居,却真想居住。
出入天地之间,任由我意;古今往来,与那人无关。
在万由旬的高处,从肤寸之地起;在一刹那间,弥漫整个太虚。
若能识得那鬘华云的体段,便能在妙高之处,安坐如如。
注释
- 锺山:地名,位于今南京。
- 驮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出地入天:形容自由自在,不受限制。
- 来今去古:指时间的流转。
- 万由旬:佛教用语,指极远的距离。
- 肤寸:极小的部分。
- 一刹那:极短的时间。
- 鬘华云:佛教中的美好景象。
- 妙高:佛教中的高妙境界。
- 如如:佛教用语,指真实不变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1176-1236),字舜俞,号平斋,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邃著称,多涉及人生哲理和佛教思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游历或居住于锺山和驮岭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锺山和驮岭的居住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超脱的渴望。诗中“出地入天须任我,来今去古不关渠”展现了作者对自由的极致追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后两句通过佛教术语“万由旬”、“肤寸”、“一刹那”、“鬘华云”等,描绘了一个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体现了作者对佛教高妙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禅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锺山好住苦弗住:锺山本是宜居之地,但作者却感到苦闷,不愿居住。
- 驮岭难居真欲居:驮岭虽难居,但作者却真切地想要居住。
- 出地入天须任我: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希望能在天地间自由出入。
- 来今去古不关渠:时间的流转与自己无关,体现了超脱世俗的态度。
- 万由旬上起肤寸:在极远的高处,从极小的部分开始。
- 一刹那间弥太虚:在一瞬间,弥漫整个宇宙。
- 识得鬘华云体段:若能识得那美好的云景。
- 妙高高处坐如如:便能在高妙的境界中,安坐不动。
修辞手法:
- 对比:锺山与驮岭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内心矛盾和追求。
- 夸张:“万由旬上起肤寸”和“一刹那间弥太虚”夸张地描绘了超越时空的境界。
- 象征:“鬘华云”象征着美好的佛教境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超脱的追求,以及对佛教高妙境界的向往。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锺山:宜居之地,但作者不愿居住。
- 驮岭:难居之地,但作者真切地想要居住。
- 万由旬:极远的距离,象征超越。
- 肤寸:极小的部分,象征起点。
- 一刹那:极短的时间,象征瞬间。
- 鬘华云:美好的佛教景象,象征理想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锺山好住苦弗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喜爱锺山 B. 不愿居住锺山 C. 对锺山的矛盾情感 D. 对锺山的无奈
-
“出地入天须任我”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A. 对自由的渴望 B. 对权力的追求 C. 对物质的向往 D. 对知识的渴望
-
“识得鬘华云体段”中的“鬘华云”象征什么? A. 美好的自然景象 B. 佛教的高妙境界 C. 世俗的繁华 D. 人生的苦难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别业》:表达了隐居山林的闲适和超脱。
- 苏轼《赤壁赋》:通过对赤壁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由和超脱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维《终南别业》与洪咨夔的《宝云庵戒师》都表达了隐居山林的闲适和超脱,但王维的诗更多地体现了自然之美,而洪咨夔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佛教境界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洪咨夔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佛教与中国文学》:探讨佛教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