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入骨风流国色,透尘种性真香。
为谁风鬓涴新妆,半树入村春暗。
雪压枝低篱落,月高影动池塘。
高情数笔寄微茫,小寝初开雾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厚的风流才情与国色天香的结合,仿佛在说:那种美丽的气质深入骨髓,像是尘世中种下的真香。这样的魅力究竟是为了谁呢?轻风吹拂下,鬓发微湿,似乎新妆仍未干透,半树的春光映入村中,显得格外暗淡。雪花压低了树枝,围绕着篱笆,月光高悬,映动了池塘的影子。诗人以几笔寄托了难以言喻的情感,小寝的帐子刚刚掀开,薄雾弥漫。
注释:
- 入骨:形容极其深刻。
- 风流:才情出众,风度翩翩。
- 国色:指极美的容貌或风姿。
- 透尘:超越世俗的纯净。
- 种性:指内在的本性或特质。
- 真香:真正的香气,象征真实的魅力。
- 鬓涴新妆:形容头发微湿,刚刚化妆的样子。
- 半树入村春暗:春天的景象在村子中显得暗淡。
- 雪压枝低篱落:雪压得枝条低垂,围绕着篱笆。
- 月高影动池塘:月光高挂,影子在池塘中摇曳。
- 高情数笔寄微茫:抒发高尚情感,用几笔表达模糊的感受。
- 小寝初开雾帐:小寝房的帐子刚打开,薄雾弥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惠洪,南宋时期的诗人,字景明,号百川,生于福建,后游历于南方。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山水与田园风光,善于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西江月》创作于一个春意盎然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的情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西江月》是一首充满情感与画面感的词,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将内心深处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开篇的“入骨风流国色”即刻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展现了对美丽与才情的深入思考。接下来的“透尘种性真香”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清新气息。
在这一词中,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青春与生命的珍视。“为谁风鬓涴新妆”,让人联想到年轻女子的娇羞与期待,也折射出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而“半树入村春暗”,则通过对比表现了春天的暗淡,似乎暗示着生活中的无奈与寂寞。
接下来的描写中,“雪压枝低篱落”,画面意境更为生动,雪花的压迫感与低垂的枝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月高影动池塘”,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似乎反映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思索与感怀。
整首词在情感的抒发上细腻而深刻,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对青春的怀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慨。结尾的“小寝初开雾帐”,在视觉与情感上都留下了余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柔软与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入骨风流国色:表达了美丽与才情的深刻影响,深入内心。
- 透尘种性真香:强调了内心的纯净与真实,超越了表面的繁华。
- 为谁风鬓涴新妆:提出疑问,暗示对美丽与爱情的追寻。
- 半树入村春暗:描绘春天的暗淡,反映出生活的无奈感。
- 雪压枝低篱落:生动地表现了雪对自然的压迫,增强了画面感。
- 月高影动池塘:营造出静谧的氛围,展示诗人的思索。
- 高情数笔寄微茫:以简练的笔触表达深邃的情感。
- 小寝初开雾帐:营造出一种朦胧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美丽的才情比作深入骨髓的东西。
- 拟人:描绘自然景象时,赋予其情感与生命。
- 对仗:如“雪压枝低篱落,月高影动池塘”,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生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青春与爱情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流:象征才情与魅力。
- 国色:代表绝世的美丽。
- 春:象征生命与希望。
- 雪:象征纯洁与压迫。
- 月:象征宁静与思索。
- 雾帐:象征神秘与柔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入骨风流国色”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美丽的表象
- B. 深刻的才情与魅力
- C. 对爱情的渴望
-
“雪压枝低篱落”中的“雪”象征了什么?
- A. 纯洁
- B. 压迫
- C. 春天
-
诗的最后一句“小寝初开雾帐”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朦胧与思索
- C. 厌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如梦令》:李清照,描绘了女性的细腻情感与春日的美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展现了春天的美景与人间情感。
诗词对比:
- 《西江月》与《阮郎归》(李清照):
- 两首词都通过自然景象抒发个人情感,但《西江月》更侧重于对生活的感慨,而《阮郎归》则更强调爱情的甜蜜与忧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诗词研究相关论文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