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词(宝公)》

时间: 2025-01-11 04:55:01

来往独龙冈畔路。

杖头落索间家具。

后事前观如目睹。

非谶语。

须知一念无今古。

长笑老萧多病苦。

笑中与药皆狼虎。

蜡炬一枝非嘱付。

聊戏汝。

热来脱却娘生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来往独龙冈畔路。
杖头落索间家具。
后事前观如目睹。
非谶语。须知一念无今古。
长笑老萧多病苦。
笑中与药皆狼虎。
蜡炬一枝非嘱付。
聊戏汝。热来脱却娘生袴。

白话文翻译:

在独龙冈边的路上来来去去。
手杖落下,索具之间杂乱的家具。
未来的事情和过去的事情就像眼前所见。
这不是先知的预言,须知一念之间没有今古之分。
长笑着看老萧多病的苦难。
在笑声中,药物如同狼与虎。
蜡烛一支并非托付给你。
随意地调侃你,热的时候就把母亲生下的衣裳脱掉。

注释:

字词注释:

  • 独龙冈:指特定的山冈,可能是诗人所游历的地方。
  • 杖头:手杖的顶部,象征着诗人的行走和经历。
  • 落索:指绳索的落下,暗指困境或无奈。
  • 非谶语:不是预言,表示对未来的无所畏惧。
  • 狼虎:比喻药物的毒性或痛苦。
  • 蜡炬:蜡烛,象征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古典典故,但通过对生活状态的描绘和对未来的思考,反映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惠洪(1091年-1157年),字宗道,号山人,宋代诗人。惠洪是南宋时期的高僧,以其诗歌和禅理闻名,作品常蕴含哲理,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惠洪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之际,表达了对生命无常、未来不可知的感慨,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及人们对生活的焦虑。

诗歌鉴赏:

这首《渔父词》通过独特的意象和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洞察与对命运的思考。诗中描绘的独龙冈畔路,象征着人生的旅途,杖头落索则暗示着对生活的无奈与困惑。诗人进一步探讨了对未来的理解,认为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未来与过去并非绝对的界限。通过“长笑老萧多病苦”,诗人表达了对老年和疾病的无奈与嘲弄,显示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诗中提到的“狼虎”不仅象征着药物的痛苦,也暗示着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与困境。最后一句“热来脱却娘生袴”则表现了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诗人似乎在告诫自己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时,应该学会放下与调侃,保持一颗轻松的心态。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带有一丝幽默与豁达,体现了惠洪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来往独龙冈畔路:描绘了诗人行走于独龙冈边的情景,暗示人生的旅途。
  2. 杖头落索间家具:表达了生活的繁杂与无奈,手杖的落下象征着疲惫与困顿。
  3. 后事前观如目睹:未来的事情仿佛已在眼前,显示出诗人对命运的清晰感知。
  4. 非谶语:强调这不是预言,表明对未来的思考不是迷信,而是理性的认知。
  5. 须知一念无今古:思考时间的流转,表达对时间无常的理解。
  6. 长笑老萧多病苦:以笑面对老年和疾病,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
  7. 笑中与药皆狼虎:药物如狼虎,暗示人生中的痛苦与挑战。
  8. 蜡炬一枝非嘱付:蜡烛的短暂象征生命的脆弱,如此生命难以寄托。
  9. 聊戏汝:以调侃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态度。
  10. 热来脱却娘生袴:在热的时候放下束缚,象征洒脱与自在。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狼虎”比喻药物的痛苦,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对老萧的病苦进行了夸张的描绘,强调人生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命运的调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淡然态度。通过幽默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诗人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独龙冈:象征人生旅途,暗示孤独与探索。
  • 杖头落索:代表困境与疲惫。
  • 蜡炬: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狼虎:象征生活中的痛苦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独龙冈”象征了什么?
    A. 孤独的旅途
    B. 生命的短暂
    C. 药物的痛苦

  2. “狼虎”在诗中比喻了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生活的挑战
    C. 自然的威胁

  3. 本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生命的感慨与调侃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自然的向往。
  • 苏轼的《赤壁赋》: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惠洪的《渔父词》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主题上均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惠洪更侧重于对人生苦难的调侃,而陶渊明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两者都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但情感基调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惠洪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