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词(香严)》

时间: 2025-01-11 08:05:39

画饼充饥人笑汝。

一庵归扫南阳坞。

击竹作声方省悟。

徐回顾。

本来面目无藏处。

却望沩山敷坐具。

老师头角浑呈露。

珍重此恩逾父母。

须荐取。

堂堂密密声前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父词(香严)
作者:惠洪 〔宋代〕

画饼充饥人笑汝。
一庵归扫南阳坞。
击竹作声方省悟。
徐回顾。
本来面目无藏处。
却望沩山敷坐具。
老师头角浑呈露。
珍重此恩逾父母。
须荐取。
堂堂密密声前句。

白话文翻译

将画饼充饥的人们嘲笑你。
我归来时,打扫南阳的山坞。
敲竹作声,才恍然大悟。
慢慢回头看。
本来的面目没有隐蔽之处。
却见沩山的座位摆放整齐。
老师的风采完全显露。
珍惜这份恩情超过父母。
必须推荐给你。
那堂堂的声音在前面响起。

注释

  • 画饼充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 南阳坞:南阳是地名,坞指小港口或溪边的地方。
  • 击竹作声:敲击竹子发声,象征一种启发和顿悟的过程。
  • 沩山:指的是一个有名的山名,通常与禅宗有关。
  • 头角:才华和气质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惠洪(1091-1155),字良士,号香严,南宋时期的高僧和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惠洪的修行生活中,反映了他对禅宗思想的体悟以及对师恩的感激之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禅宗思想渐渐深入民心,诗人通过渔父的形象,表达了对心灵启迪的渴望。

诗歌鉴赏

《渔父词(香严)》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悟与对师恩的感激。全诗采用了简洁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氛。开头的“画饼充饥”一语,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用虚幻的希望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暗示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接下来的“击竹作声方省悟”,则是一个转折,象征着在生活的喧嚣中偶然的顿悟,仿佛在告诉人们,真正的智慧往往在于静心反思。

诗中提到的“本来面目无藏处”,揭示了在纷繁复杂的世俗中,真实的自我并不难以寻找,只要我们用心去看。接着“老师头角浑呈露”则是对师长的崇敬,强调了师恩的重要,甚至认为这种恩情超越了父母之爱,表现了对精神导师的深切感激。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的交织中,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追求真理的哲学思想,旨在引导人们在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画饼充饥人笑汝:用画的饼来充饥的人在嘲笑你,暗指那些空想的人。
  • 一庵归扫南阳坞:我回到一间小庙,打扫南阳的山坞。
  • 击竹作声方省悟:在敲击竹子的声音中,才恍然大悟。
  • 徐回顾:慢慢回头看。
  • 本来面目无藏处:真实的自己没有隐藏之处。
  • 却望沩山敷坐具:却看见沩山的坐具整齐摆放。
  • 老师头角浑呈露:老师的风采完全显露出来。
  • 珍重此恩逾父母:珍惜这种恩情超过了对父母的爱。
  • 须荐取:必须推荐给你。
  • 堂堂密密声前句:声音在前面清晰而有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画饼充饥”用比喻形象地传达了空想的无用。
  • 象征:竹子象征着清雅与智慧,击竹声则代表启迪。
  • 对仗:全诗多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对师恩的感激为主线,通过对自我内省和顿悟的描写,探讨了真实自我与世俗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心的追求与思考,传达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渔父:象征着追求自由和真实自我的人。
  • :象征清高与智慧,击竹声代表灵感的涌现。
  • 沩山:象征着禅宗的圣地,传递出一种宁静和启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画饼充饥”比喻什么?

    • A. 真实的满足
    • B. 空想的安慰
    • C. 身体的饥饿
    •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南阳坞”是指什么?

    • A. 一座名山
    • B. 一个小庙
    • C. 地名
    • 答案:C
  3. 诗人对老师的恩情如何表达?

    • A. 认为其高于父母
    • B. 认为其低于朋友
    • C. 认为其无关紧要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惠洪的《渔父词》与王维的《鹿柴》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超然的心态,但惠洪更强调内心的启迪与师恩的感激,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绪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全面解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关于古诗词的赏析与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