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上人自灵石来,求鸣玉轩诗,会予断作语,》
时间: 2025-01-26 02:36: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瑜上人自灵石来,求鸣玉轩诗,会予断作语,
道人去我久,书问且不数。闻余窜南荒,惊悸日枯削。
安知跨大海,往反如入郭。譬如人弄潮,覆却甚自若。
旁多聚观者,缩头胆为落。僻居少过从,闲庭堕斗雀。
手倦失轻纨,扣门谁剥啄。开关忽见之,但觉瘦矍铄。
立谈慰良苦,兀坐叙契阔。谁持稻田衣,包此剪翎鹤。
远来殊可念,此意重山岳。悃愊见无华,语论出棱角。
为余三日留,颇觉解寂寞。忽然欲归去,破裓不容捉。
想见历千峰,细路如遗索。相寻固自佳,乞诗亦不恶。
而余病多语,方以默为药。寄声灵石山诗当替余作。
便觉鸣玉轩,跳波惊夜壑。
白话文翻译
此诗表达了一位道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他在南荒独自生活,收到朋友的问候,感到惊喜与忧虑。他回忆起自跨越大海,恍若回到熟悉的城市。在旁的人们对他投以关注的目光,但他内心却是孤独的。闲暇时,他在庭院中和雀鸟玩耍,感到生活的无奈与疲惫。朋友的到来让他倍感安慰,两人谈论着彼此的境遇,久别重逢的感慨涌上心头。朋友的衣着朴素,却让他感到温暖。最后,他希望能够写下诗句寄托心情,虽然因病多语而选择沉默,但仍愿意把灵石山的诗作寄托给朋友。
注释
- 瑜: 美玉,用来比喻人。
- 灵石: 指代一种仙境或清幽之地。
- 鸣玉轩: 诗名,意指优雅的诗歌或场所。
- 窜: 流亡,指诗人被迫迁居南方。
- 南荒: 指南方的荒凉之地,暗示孤独。
- 契阔: 形容久别重逢,彼此间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惠洪(1090-1155),字景晖,号了庵,南宋时期的诗人、道士,以其清新脱俗的作品而闻名。其诗风多表现隐逸生活、道教思想,追求精神自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惠洪晚年,反映了他在人生旅途中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悟。诗中透露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谊的渴望。开头便以“瑜上人自灵石来”引入,设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境。诗人对道人的思考和感受,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在艰难的流亡生活中,他仍然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试图通过文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千峰”、“细路”,也有内心感受的表达,如“惊悸”、“寂寞”。通过“谁持稻田衣,包此剪翎鹤”的描写,诗人将朋友的到访与自然的和谐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人际关系的温暖与生活的美好。此外,诗中对话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厚度。总的来说,惠洪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呈现了一个充满哲思与情感的诗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瑜上人自灵石来:指朋友从灵石山来访,传达出对朋友的思念。
- 求鸣玉轩诗,会予断作语:希望朋友能写下诗句相赠,表达诗人对诗歌的渴望。
- 道人去我久:表达了孤独和对道人的想念。
- 闻余窜南荒,惊悸日枯削:朋友知道了他的境遇,心中忧虑。
- 安知跨大海,往反如入郭:跨越大海回到熟悉的地方,如同进入城郭般安宁。
- 譬如人弄潮,覆却甚自若:将人比作弄潮者,形象地描绘出生活的波动与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弄潮”比喻生活的波澜起伏。
- 对仗:如“安知跨大海,往反如入郭”,工整而有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中体现了对友谊的珍视、对孤独生活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人通过抒发内心的感受,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石: 代表着自然和清幽的环境,象征着人的理想追求。
- 鸣玉轩: 象征着优雅的精神追求与创作的理想。
- 稻田衣: 代表朴素和自然,体现了友谊的真挚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惠洪的诗歌主要反映了什么主题? A. 爱情
B. 友谊与孤独
C. 战争 -
“灵石”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理想与自然
C. 知识 -
诗中提到的“鸣玉轩”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处优雅的诗歌创作环境
C. 一种建筑风格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对比惠洪与王维在抒情诗中的表现,惠洪更注重内心的孤独感和对友谊的渴望,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描绘自然的美与心灵的宁静。两者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惠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