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

时间: 2025-01-11 09:56:49

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
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

白话文翻译:

在崇胜寺后,有成千上万的竹子,唯有一根独自挺立,大家称赞它。
它高洁而挺拔,年岁已高却不枯萎,平生的风骨是如此清瘦。
我爱这修长的竹子,称它为尊者,却不禁嘲笑那寒松只是个大夫。
未曾见到与我同坐的木头上座,空余听法的石头在菟草之上。
我戏谑地将秋色分在斋钵中,抹去月光,随风而来,究竟能否饱足?

注释:

  • 崇胜寺:崇胜寺是一个地名,指的是诗人所处的环境。
  • 高节:高尚的节操。
  • 风骨:风采与气节。
  • 寒松:指的是松树,常用来比喻坚韧的人物。
  • 木上座:比喻佛教中地位较高的僧人。
  • 斋钵:盛放食物的器皿,用于佛教的斋食。
  • :指一种植物,形象地描绘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惠洪,字良弼,号石头,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惠洪的诗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特别是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惠洪在崇胜寺的隐居生活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中表现了对竹子的敬仰与松树的调侃,暗含对人品与地位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竹子为主线,表面上是在描绘崇胜寺后的一片竹林,但实际上透过竹的形象,惠洪表达了对高洁品德的推崇与对世俗名利的冷眼旁观。诗的开头对竹子的描绘,"高节长身老不枯",不仅展现了竹子的外形特征,也寓意着诗人对高尚节操的向往。接着,诗中将竹子与寒松对比,显示了惠洪对不同品德的评判,竹子象征着清白无私,而寒松则暗示了世俗中的权势与地位。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佛教的意象,"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反映了诗人在佛教中寻找的精神寄托。他在斋钵中分秋色,抹去月光,这是一种对自然与自我内心的反思,表达了对外在事物的淡然与对内心世界的探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描绘竹林的景象,突出一根竹子的卓尔不群。
    2. "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赞美竹子的高洁与不屈的精神。
    3.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表达对竹子的尊重与对世俗地位的讽刺。
    4.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对宗教生活的思考,体现出内心的孤独感。
    5.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在诗的结尾,抒发对自然与生活的调侃与思索。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尊者,寒松比作大夫,暗示人品与地位的对比。
    • 拟人:赋予竹子以高洁的灵魂,使其成为诗人的精神寄托。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和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惠洪对高洁品德的追求,对世俗名利的讽刺,及其对内心与自然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高洁、坚韧与清白。
  • 寒松:代表世俗的权势与地位。
  • 斋钵:反映宗教生活与内心的追求。
  • 秋色与月光: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竹
    B. 松
    C. 石
    D. 月

  2. 诗人对寒松的态度是?
    A. 尊重
    B. 嘲笑
    C. 忽视
    D. 崇拜

  3. 诗的主题主要反映了什么?
    A. 对权利的追求
    B. 对高洁品德的赞美
    C. 对财富的渴望
    D. 对名声的追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梅花》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惠洪的竹与王安石的梅花,都象征着高洁与独立,但惠洪更关注内心世界的反思,而王安石则更多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态度的积极向上。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惠洪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