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26 02:14:33

位正三槐,光生九族。

人间一梦黄粱熟。

迩来荆楚地行仙,卜居深在延原北。

笑问从前,谁调玉烛。

当筵鲍老那能曲。

山中饮酒是生涯,欲归未果成烦促。

意思解释

踏莎行

作者: 王以宁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位正三槐,光生九族。人间一梦黄粱熟。
迩来荆楚地行仙,卜居深在延原北。
笑问从前,谁调玉烛。当筵鲍老那能曲。
山中饮酒是生涯,欲归未果成烦促。

白话文翻译:

身居高位如三槐树,光辉照耀九个族人。
人间不过是黄粱美梦成真。
最近在荆楚的地方寻访仙人,
我选择在延原北方隐居。
我笑着问以前,谁来点燃那玉烛?
在宴会上,鲍老怎么能作曲?
在山中饮酒是我的生活,
但我想归去却未能如愿,心中烦躁不已。

注释:

  • 位正三槐:三槐树,象征高位和权势,传说中三槐树为高官的象征。
  • 光生九族:光辉照耀九个族人,形容权贵的影响力深远。
  • 黄粱梦:指美好的梦境,出自《庄子》,用来比喻人生的虚幻。
  • 荆楚:古代地名,今湖北、湖南一带。
  • 卜居:占卜选择居所,表示隐居的心态。
  • 玉烛:象征光明或宴会的气氛。
  • 鲍老:鲍照,字明远,南朝梁诗人,以乐府见称。
  • 山中饮酒:隐士的生活状态,表明诗人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以宁,字士英,号雪窗,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因其诗歌风格清新脱俗而受到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以宁隐居于荆楚的时期,反映了他对权力与财富的看淡,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表达了他在追寻理想生活时的困惑与烦恼。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一首以隐逸为主题的词作,王以宁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对世俗权力的超然态度。开篇以“位正三槐”引入,表明作者曾有高位之荣,但“人间一梦”则揭示了人生的虚幻与无常。诗中提及的“玉烛”,不仅象征宴会的欢愉,也隐喻了人生中的欢乐时光。作者在诗中笑问“谁调玉烛”,显示出对过往的怀念与不解,反映了他内心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接下来的描写“山中饮酒”则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出作者对自由与宁静的渴望。然而,“欲归未果成烦促”则揭示了内心深处的无奈与焦虑。诗歌通过这种对比,呈现了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王以宁独特的个性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位正三槐:象征高位与权势,表明作者曾身处显赫。
  2. 光生九族:暗示权势的光辉影响着周围。
  3. 人间一梦黄粱熟:人生如梦,易逝无常。
  4. 迩来荆楚地行仙:最近在荆楚寻访隐士。
  5. 卜居深在延原北:选择隐居,追求宁静。
  6. 笑问从前:回忆过去,心中有疑惑。
  7. 谁调玉烛:宴会中的乐曲,象征欢乐。
  8. 当筵鲍老那能曲:鲍老作曲,感叹时光流逝。
  9. 山中饮酒是生涯:隐士的生活状态,悠然自得。
  10. 欲归未果成烦促:归去无望,心中烦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间一梦”比喻人生的虚幻。
  • 对仗:如“位正三槐,光生九族”形成对称。
  • 反问:通过“谁调玉烛”引发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隐居与世俗生活的对比,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传达出一种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三槐: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2. 黄粱梦:人生的短暂与虚幻。
  3. 玉烛:欢聚与欢乐的象征。
  4. 山中饮酒:隐士生活的理想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以宁的《踏莎行》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权力的追求
    •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C. 对世俗生活的满足
    • D. 对友情的珍视
  2. “人间一梦黄粱熟”中的“黄粱”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美食
    • B. 人生的虚幻
    • C. 隐士的理想
    • D. 安逸的生活
  3. 诗中提到的鲍老是指谁?

    • A. 魏晋时期的诗人
    • B. 南朝时期的乐府诗人
    • C. 唐朝的书法家
    • D. 宋代的画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踏莎行》均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但《登高》更多的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而《踏莎行》则着重于隐逸与世俗的选择。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王以宁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