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寻辛谔》
时间: 2025-04-27 06:04: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山寻辛谔
作者: 孟浩然 〔唐代〕
漾舟寻水便,因访故人居。
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鱼。
石潭窥洞彻,沙岸历纇徐。
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
款言忘景夕,清兴属凉初。
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寻访故友的情景。乘着小舟在河中游荡,顺水而行,寻访老朋友的居所。夕阳洒在清澈的河流上,诗人感叹,谁能不羡慕那水中自在游动的鱼呢?在石潭中,他能清晰地看到水底的景象;在沙滩上,河岸的曲折显得悠然自得。在竹林的小岛上,可以见到有人在垂钓,而在茅屋中则能听到读书声。与友人闲谈间,忘却了夕阳西下的美景,清幽的兴致在初秋的凉爽中愈加浓厚。最后,作者提到自己只饮一瓢水,感慨道:贤者啊,真是淡泊明志,悠然自得啊。
注释:
- 漾舟:摇荡的小舟。
- 清川:清澈的河流。
- 独羡鱼:单独羡慕水中的鱼,表现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 石潭:石头的水潭,指水清澈见底的地方。
- 历纇徐:形容沙岸的曲折和悠然自得。
- 款言:悠闲的交谈。
- 贤哉:指贤明的人,表达对淡泊生活的钦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生于688年,卒于740年。他以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诗风清新脱俗,常与王维齐名,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等。
创作背景:
《西山寻辛谔》创作于孟浩然与友人相约游玩时,背景是唐代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情怀,诗中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西山寻辛谔》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作,诗人描绘了与友人相聚时的惬意时光。全诗从“漾舟寻水便”开始,描绘出在水上游荡的闲适场景,接着通过“落日清川里”引出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向往。诗中不仅有对水面鱼的羡慕,也隐含着一种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在“石潭窥洞彻,沙岸历纇徐”这两句中,诗人通过细致描绘水潭和沙岸的景象,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诗人表达了他对友人生活状态的赞美,强调了读书与钓鱼的悠闲生活。
整首诗在意境上给人以清幽、宁静的感觉,诗人通过与友的对话,忘却了夕阳的美景,展现了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最后一句“贤哉常晏如”,则是对淡泊人生的理想化总结,流露出诗人对平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漾舟寻水便:乘舟在水上游荡,显得轻松自在。
- 因访故人居:顺便去拜访老朋友的住处。
- 落日清川里:夕阳映照在清澈的河流中,画面美丽。
- 谁言独羡鱼:谁会说自己不羡慕水中游动的鱼呢?
- 石潭窥洞彻:在清澈的石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底的景象。
- 沙岸历纇徐:沙滩的曲折延伸,显得悠然自得。
- 竹屿见垂钓:竹林小岛上,有人正在垂钓。
- 茅斋闻读书:在茅屋中可以听到读书的声音。
- 款言忘景夕:悠闲的交谈中,忘却了美丽的夕阳。
- 清兴属凉初:清新的兴致正值初秋的凉爽时节。
- 回也一瓢饮:最终只饮一瓢水,表明淡泊生活。
- 贤哉常晏如:赞美贤者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对鱼的羡慕,暗喻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对仗:如“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形成和谐音韵。
- 拟人:赋予自然景色以感情,使诗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舟:象征自由与游荡的生活。
- 水:清澈的河流,象征纯净与宁静。
- 夕阳: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美丽。
- 竹屿:象征隐逸与自然。
- 茅斋:代表简朴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乘舟的目的是什么? A. 观光
B. 寻访故人
C. 垂钓 -
诗中提到的“竹屿”代表什么? A. 朋友的家
B. 读书的地方
C. 隐逸与自然的象征 -
“贤哉常晏如”的意思是? A. 愚蠢的人
B. 淡泊明志的贤者
C. 忙碌的生活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例如《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和田园生活,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两者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孟浩然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