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
作者: 孟浩然 〔唐代〕
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芸阁友,寂寞滞扬云。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槐树的烟雾升起,池塘和馆舍在暮色中显得葱郁。
旅途中的我独自坐着,关外的孤独让我更加怀念远方的友人。
蜡烛烧到最后,萤火虫的光芒也渐渐熄灭,只有枯荷在雨中滴落声响。
我永远怀念在芸阁的朋友,寂寞的心情如同滞留在云端。
注释:
- 槐烟:槐树的烟雾,指夕阳映照下,槐树散发的朦胧烟雾。
- 葱茏:形容草木繁茂的样子。
- 偶坐:没有伴侣独自坐着。
- 惜离群:对离开朋友感到惋惜。
- 烛至:蜡烛点燃到最后。
- 萤光:萤火虫的光亮。
- 荷枯:指荷花凋零。
- 雨滴闻:指听到雨水滴落的声音。
- 永怀:长久地怀念。
典故解析:
“芸阁”是指古代文人的聚会场所,孟浩然在此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萤光”常用来象征孤独和思念,反映出作者在夜晚的寂寞与对旧友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齐名。孟浩然以其自然、清新、真挚的诗风著称,擅长描绘山水田园的美景以及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孟浩然出关后夜宿旅亭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旅途的孤独感。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与情感,反映了作者对故乡和友人的眷恋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夜坐旅亭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开头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的自然景象,槐烟和葱茏的池馆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接着“客中无偶坐”一句,鲜明地表现出孤独的感受,诗人在旅途中失去了伙伴,心中难免感到惆怅。
“烛至萤光灭”则通过简单的生活细节,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加深,烛火的熄灭象征着希望的消逝。最后两句“永怀芸阁友,寂寞滞扬云”则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回忆起与朋友的欢聚时光,表现出深切的怀念与孤独的情感。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真挚的情感,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向夕槐烟起”:描绘傍晚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
- “葱茏池馆曛”:池馆在夕阳下显得生机盎然,形成鲜明的对比。
- “客中无偶坐”:表达诗人独自一人的孤独感。
- “关外惜离群”:对与友人分别的惋惜。
- “烛至萤光灭”:时间的流逝与孤独感加深。
- “荷枯雨滴闻”:自然中的细微声音,增添寂寞氛围。
- “永怀芸阁友”:表达对友人的长久思念。
- “寂寞滞扬云”:孤独的心情仿佛滞留在云端,难以挣脱。
-
修辞手法:
- 比喻:把蜡烛的光熄灭比作希望的消失。
- 拟人:荷枯雨滴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诗人的心情。
- 对仗:句中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着孤独与思念展开,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意象分析:
- 槐烟:象征着思绪的飘忽与宁静的夜晚。
- 池馆:代表着温馨的回忆和依恋的场所。
- 烛光:象征着希望与孤独的交织。
- 荷花: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美好的逝去。
- 雨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王维
C. 孟浩然
D. 杜甫 -
诗中“烛至萤光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希望
C. 孤独与失落
D. 怀念 -
“永怀芸阁友”中的“永怀”是什么意思? A. 短暂的思念
B. 长久的怀念
C. 忘却的情感
D. 轻松的心情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情感细腻,意象丰富。
- 李白《夜泊牛津》: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反映出孤独与思念的情感,风格上与孟浩然的作品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孟浩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