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白话文翻译:
我进山采樵,深山里树木重重叠叠。
桥已崩塌,漂浮的木筏被树木包围,
山路险峻,藤蔓垂下与我相接。
夕阳渐落,伴随着光线变得稀少,
山风轻轻拂动着我的衣裳。
我高歌着,背负着轻便的行囊,
在平坦的野地上,遥望着归家的炊烟。
注释:
- 采樵:指在山中砍伐柴火。
- 深山:指深处的山区,表示偏远和幽静。
- 树重叠:形容树木繁茂。
- 桥崩:桥梁已崩塌,形容交通不便。
- 卧槎:指漂浮的木筏,可能是用来渡河。
- 路险:指路途艰难险峻。
- 垂藤:藤蔓下垂,形容自然的生长状态。
- 日落伴将稀:日落时光线变得稀薄,暗示时光流逝。
- 山风:山中微风,给人带来清凉的感觉。
- 长歌负轻策:指高歌,背负轻便的行囊。
- 平野望烟归:在平坦的田野上,远望炊烟,意味着归家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生于湖北,早年曾游历江南,后隐居于长安附近。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孟浩然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此诗描绘了诗人采樵时的情景,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归家生活的思念。
诗歌鉴赏:
《采樵作》是一首典雅的田园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深山中采樵的经历。首句“采樵入深山”直接点明了主题,展现了诗人深入自然的勇气和决心。接下来的“山深树重叠”通过对山中景象的形象描绘,传达了山林的幽深和幽静,仿佛让读者置身于这片宁静的天地中。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两句则描绘了采樵路途的艰险,桥的崩塌和藤蔓的垂挂,构成了一个险峻的山路景象,表现出自然的险恶,也暗含着人面对自然的无奈与挑战。而“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则转向了情感的抒发,夕阳西下,光线渐稀,带来一丝孤独感;山风轻拂,给人一种温柔的慰藉。
最后两句“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归属感,背负着轻便的行囊,悠然自得地高歌,眼中晴空下的炊烟更是寄托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归属的渴望。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表明诗人进入深山,开始了采樵的生活。
- 第二句:描绘深山中茂密的树木,强调自然的繁盛。
- 第三句:描述了山中的道路险峻,桥梁的崩溃使得出行更加困难。
- 第四句:通过夕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的氛围。
- 第五句:表现山风轻拂,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 第六句:诗人高歌,表现出内心的快乐与自信。
- 第七句:最后一行则展现了对归家的思念,平坦的野地与炊烟相连,寓意着归途的温暖。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手法,如“山深树重叠”与“日落伴将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山风“拂”动衣服,赋予自然以感情,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性。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采樵的艰辛与自然的美,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归属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归家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深山: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幽深,体现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 树木:象征生命的茂盛与活力。
- 桥:象征人类文明与自然的连接,崩塌则暗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脆弱。
- 日落: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山风:象征着自然的温柔与宁静。
- 炊烟:象征家的温暖与归属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人《采樵作》中“桥崩卧槎拥”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
- A. 自然的美丽
- B. 交通的困难
- C. 归家的情景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长歌负轻策”表达了诗人对__的态度。
-
判断题: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归家的思念。 (对/错)
答案:
- B
- 自由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孟浩然的《采樵作》均描绘了山水田园的生活,但王维更注重秋天的意境与情感的沉静,而孟浩然则通过采樵的活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归属感,二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孟浩然诗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