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赣石》
时间: 2025-01-10 22:44: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
沸声常活活,洊势亦潺潺。
跳沫鱼龙沸,垂藤猿狖攀。
榜人苦奔峭,而我忘险艰。
放溜情弥惬,登舻目自闲。
暝帆何处宿,遥指落星湾。
白话文翻译:
赣江的石头绵延三百里,蜿蜒在千山之间。
水流的声音时而激荡,波涛的形势又时而缓慢。
水面上鱼龙腾跃,垂挂的藤条上猿猴攀附。
那些筏子上的人艰难地挣扎在险峻的水路上,而我却忘却了这种艰辛。
心中欢畅自得,登上小船目光悠闲。
夜晚的帆船将要停靠在哪里,远远指向落星湾。
注释:
- 赣石:指赣江的石头。
- 洄:回旋,蜿蜒。
- 沸声:水流激荡的声音。
- 活活:形容水声的生动。
- 跳沫:水面上波浪翻腾,产生的泡沫。
- 榜人:指用筏子行船的人。
- 奔峭:形容在险峻的水流中艰难航行。
- 放溜:放松心情,悠闲自得。
- 舻:小船。
- 暝帆:夜晚的帆船。
- 落星湾:指江面上星光点点的美丽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渭川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作品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下赣石》创作于唐代,孟浩然游历江南,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描绘了赣江的壮丽景色以及作者在自然中所感受到的自在与惬意。
诗歌鉴赏:
《下赣石》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赣江的自然风光与作者的内心世界。开篇以“赣石三百里”引出景致,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随后通过“沸声常活活,洊势亦潺潺”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水流的变化与动态。这种生动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水的力量,更传达出一种自然的活力与生命力。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通过“跳沫鱼龙沸,垂藤猿狖攀”的描写,展示了水中生物的跳跃与藤蔓的生长,画面生动而充满生命气息。此时的诗人并未被环境的险峻所左右,反而通过“而我忘险艰”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这样的对比使得诗人内心的宁静更加突出。
诗的最后两句“暝帆何处宿,遥指落星湾”则将视角拉远,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落星湾的描绘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隐喻着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状态,体现了孟浩然的田园思想和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赣石三百里:描绘了赣江的壮阔,给人以浩瀚之感。
- 沿洄千嶂间:水流蜿蜒,穿梭于重重山峦之间,展现出山水相依的美。
- 沸声常活活:水流的激荡声生动且富有活力。
- 洊势亦潺潺:水流的形状变化多端,有时激烈,有时平缓。
- 跳沫鱼龙沸:描绘水中生物的活泼,展现生机。
- 垂藤猿狖攀:表现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榜人苦奔峭:描写艰难行舟的人,形成与后文诗人心态的对比。
- 而我忘险艰:表达诗人对自然的陶醉与对生活挑战的淡然。
- 放溜情弥惬: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愉悦。
- 登舻目自闲:在船上悠闲地远眺,显示出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
- 暝帆何处宿:夜晚的帆船,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 遥指落星湾:展现了美好的愿景,寓意着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比作活泼生动的生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拟人:水流的“声音”和生物的“跳跃”使自然更具情感。
- 对仗:如“跳沫鱼龙沸,垂藤猿狖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淡然态度。通过描绘赣江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赣石:象征自然的坚韧与美丽。
- 沸声:代表生命的活力与动态的自然。
- 鱼龙:象征生机与活力。
- 猿狖:暗含自然的灵动与自由。
- 落星湾:象征梦想与希望,给人以美好遐想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沸声常活活”表达了什么样的意象?
- A. 宁静
- B. 生动活泼
- C. 哀伤
-
诗人对水流的态度是?
- A. 恐惧
- B. 忘却艰辛,享受自然
- C. 消极
-
“暝帆何处宿”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迷茫
- B. 疲惫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郊的《游子吟》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孟浩然《下赣石》 vs 王维《鹿柴》:
- 《下赣石》侧重于水的动态与生命的活力,而《鹿柴》则强调山水的静谧与和谐,体现了不同的自然观。
- 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风格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