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

时间: 2025-01-24 15:33:41

身懒交游绝,时危感慨新。

清江催短鬓,芳草怨归人。

花落纵横雨,莺啼淡荡春。

欲摇舟楫去,波浪没平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题
——杨基

身懒交游绝,时危感慨新。
清江催短鬓,芳草怨归人。
花落纵横雨,莺啼淡荡春。
欲摇舟楫去,波浪没平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懒于交游而与世隔绝的心情,时局的危急让他产生新的感慨。清澈的江水催促着他逐渐花白的鬓发,芳草惆怅着归人的心情。花瓣在雨中纷纷飘落,黄莺在春天轻声啼叫。想要划船离去,却发现波浪将平静的水面淹没。

注释:

字词注释:

  • :懒惰,不愿意。
  • 交游:交际,交往。
  • :断绝。
  • 感慨:感慨,感叹。
  • :催促。
  • 短鬓:鬓发渐白,形容年老。
  • 芳草:芳香的草,象征思念。
  • :怨恨,怀念。
  • 归人:归乡的人,象征思乡之情。
  • 纵横雨:雨水纵横交错。
  • 淡荡春:春天的氛围轻松而悠然。
  • 摇舟楫:划船,象征出行。
  • 波浪没平津:波浪淹没了平静的水面。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代的心境,表现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往日安宁生活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基,明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感受到社会动荡和个人孤独之际,反映了他对交游的懒惰和对时局的深切感慨,表达了对自然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偶题》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内心挣扎。诗中“身懒交游绝,时危感慨新”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因懒惰而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以及对时局的敏感与感慨。这种懒惰不仅是对人际关系的疏离,更是一种对社会变迁的无奈与逃避。接下来的“清江催短鬓,芳草怨归人”通过清江和芳草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归属感的惆怅。清江催促着白发的生长,暗示着岁月的无情;芳草则象征着思念和归乡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花落纵横雨,莺啼淡荡春”一句通过描绘春天的细腻景象,表现了春雨中的一种淡淡忧伤,花瓣的落下暗示着美好事物的凋零,而莺啼则带来一丝生机,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最后一句“欲摇舟楫去,波浪没平津”则表达了诗人想要逃离现实的冲动,但又被波涛汹涌的现实所淹没,展现出一种无奈与绝望。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充满了哲理与诗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身懒交游绝:表达诗人因懒惰而与朋友断绝交往,内心感到孤独。
  2. 时危感慨新:面对时局危急,诗人产生新的感慨,表现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3. 清江催短鬓:清澈的江水催促着白发的生长,暗示时光流逝。
  4. 芳草怨归人:芳草惆怅,表达对归人的思念之情。
  5. 花落纵横雨:雨中花瓣纷落,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
  6. 莺啼淡荡春:黄莺在春天啼叫,体现出生命的脆弱与希望的交织。
  7. 欲摇舟楫去:表达诗人想要划船离去的冲动。
  8. 波浪没平津:波浪淹没了平静的水面,象征现实的无情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无常。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称关系,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的无奈与孤独,反映了对时光流逝与归属感的深切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江:象征清澈与流逝,传达诗人对时间的感慨。
  • 芳草:象征思念与归属,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
  • 花落: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反映人生的无常。
  • 莺啼:象征生命的脆弱与希望,带来一丝生机。
  • 波浪:象征现实的无情与动荡,表明想逃离却无能为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与交游断绝?

    • A. 疲惫
    • B. 懒惰
    • C. 忙碌
    • D. 担忧
  2. 清江催短鬓中“短鬓”指的是什么?

    • A. 青丝
    • B. 白发
    • C. 鬓发
    • D. 眉毛
  3. “欲摇舟楫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 A. 想要旅行
    • B. 渴望逃避
    • C. 想要聚会
    • D. 想要归乡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忆。
  • 杜甫《春望》:在动荡中反映了对国家和家园的忧虑,与杨基的个人感慨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杨基与明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