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

时间: 2025-01-11 20:05:53

归来峰下霜如水。

明月三千里。

幽人独立瞰长淮。

谁棹扁舟一叶、趁潮来。

洞庭湖上银涛观。

忆我烟蓑伴。

此身天地一浮萍。

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
作者: 王以宁 〔宋代〕
归来峰下霜如水。明月三千里。
幽人独立瞰长淮。谁棹扁舟一叶趁潮来。
洞庭湖上银涛观。忆我烟蓑伴。
此身天地一浮萍。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

白话文翻译

归来时,山峰下的霜像水一样晶莹。明亮的月光洒下,照亮三千里河山。
孤独的我站在高处,俯瞰长江水。是谁在划着一只小船,随着潮水而来?
在洞庭湖上,银色的波涛起伏,我想念的烟蓑伴侣。
我的身体就像浮萍一样漂泊,离开故国已十年,头发渐渐变白,宛如星星般闪烁。

注释

字词注释

  • 霜如水:形容霜洁白如水,清冷的感觉。
  • 幽人:指独自幽静的人,表现孤独的情感。
  • 扁舟一叶:小船,形容船小而轻巧。
  • 趁潮来:随着潮水而来,表现船只的轻盈。
  • 烟蓑:指遮雨挡风的蓑衣,暗示对简朴生活的怀念。
  • 浮萍: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 欲星星:形容头发白,似星星般闪烁,表达了作者的衰老和时光流逝。

典故解析

  • 长淮:长江的一部分,象征着宽广的河流与人生的旅途。
  • 洞庭湖:著名湖泊,常被诗人用来表达思乡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以宁,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而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夜深人静时,诗人登高望远,感受到孤独与思乡之情,反映了他对往昔的回忆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登高望远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开头两句描绘了清冷的景象,霜似水,明月高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孤独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对长淮的俯瞰,发出对一叶扁舟的好奇,似乎在寻找归属感。洞庭湖的波涛和对“烟蓑伴”的回忆,进一步加深了思乡之情。最后,诗人用“浮萍”比喻自己的漂泊不定,以及“去国十年”所带来的苍老感,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这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归来峰下霜如水:描绘归来时的清晨,山峰下的霜像水一样透明,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明月三千里:明亮的月光洒落,照亮了三千里的大地,表达了诗人眼前的广阔。
  • 幽人独立瞰长淮:孤独的人独自站立,俯瞰长江,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思索的心境。
  • 谁棹扁舟一叶趁潮来:引发诗人对小船的思索,象征着漂泊的生活。
  • 洞庭湖上银涛观:在洞庭湖上观看银色的波涛,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 忆我烟蓑伴:怀念曾经的伴侣,表达对往昔的追忆。
  • 此身天地一浮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如浮萍,漂泊不定,表达失去归属感。
  • 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离开故国已十年,头发渐白,暗示岁月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此身天地一浮萍”用浮萍比喻漂泊的生活。
  • 对仗:诗句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以及孤独漂泊的心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寒冷和孤独。
  • 明月:象征光明与希望。
  • 扁舟:象征漂泊的生活。
  • 烟蓑:象征对简朴生活的怀念。
  • 浮萍:象征漂泊不定的人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明月”象征什么?
    A. 光明与希望
    B. 失落与悲伤
    C. 暴风雨

  2. 诗人对“烟蓑伴”的怀念,反映了什么情感?
    A.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 对往昔的追忆
    C. 对未来的期待

  3. “此身天地一浮萍”中的“浮萍”是指什么?
    A. 漂泊无依的生活
    B. 稳定的生活
    C. 富裕的生活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思念之情。
  • 李白《静夜思》: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相似。

诗词对比
王以宁与杜甫的诗都涉及思乡之情,但王以宁的诗更强调个人孤独的境遇,而杜甫则更具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王以宁的意象更为细腻,杜甫则更加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以宁生平与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