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

时间: 2025-01-24 13:24:14

贫耆欲无寿,富婴愿期颐。

惨惨里门道,哭声一何悲。

白头洒慈泪,红颜服嫠衰。

借问送车人,共惜纨裤儿。

问齿未踰壮,问家素不赀。

黄金不贷死,华屋中道辞。

南邻九十老,带索如荣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贫耆欲无寿,富婴愿期颐。
惨惨里门道,哭声一何悲。
白头洒慈泪,红颜服嫠衰。
借问送车人,共惜纨裤儿。
问齿未踰壮,问家素不赀。
黄金不贷死,华屋中道辞。
南邻九十老,带索如荣期。

白话文翻译

贫穷的老人希望自己能长寿,富裕的婴儿则希望能活到百岁。
家中悲戚的气氛中,哭声是如此悲痛。
白发苍苍的人泪流满面,年轻的女子则因丧夫而衰败。
我向送葬的车夫询问,大家都在为那年轻的儿子感到惋惜。
问他是否还未过壮年,问他的家境是否宽裕。
黄金也无力抵挡死亡,华丽的房屋也不能挽留生命。
南边邻居的九十岁老人,依旧带着索子如同荣华的期盼。

注释

  • 贫耆:贫穷的老人。
  • 期颐:期望活到百岁。
  • 惨惨:悲惨的样子。
  • 洒慈泪:流下慈爱的眼泪。
  • 红颜:年轻的女子。
  • 服嫠衰:因丧失丈夫而显得衰弱。
  • 纨裤儿:指年轻的富贵子弟。
  • 问齿未踰壮:询问他是否还未过壮年。
  • 素不赀:家境贫寒。
  • 黄金不贷死:即使有黄金也无法抵挡死亡。
  • 华屋中道辞:华丽的房屋不能挽留生命。
  • 带索如荣期:指长寿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80-1350),元代诗人,字子华,号丰溪,浙江绍兴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以写景抒情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作品中常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创作背景

《七哀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生死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人间离别的哀痛。诗中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奈与悲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人们的情感。

诗歌鉴赏

《七哀诗》是一首深刻的哀悼诗,诗中通过对生与死、贫与富的对比,展现了人生命运的无常与脆弱。首句“贫耆欲无寿,富婴愿期颐”,以两种极端的生活状态开篇,既揭示了生与死的对立,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然而,这种渴望在诗中并未得到满足,接下来“惨惨里门道,哭声一何悲”,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家庭丧失亲人的痛苦。

随着诗的深入,情感愈加浓烈,“白头洒慈泪,红颜服嫠衰”展现了老人在丧子之痛与年轻寡妇的悲惨命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悲哀。诗人通过对“送车人”的询问,进一步引发对年轻生命的惋惜,表现出对年轻生命的珍视与对死亡的无奈。

最后,以“黄金不贷死,华屋中道辞”总结全诗,强调即便是财富与华丽的生活也无法抵挡死亡的降临,生死面前人人平等,令人深思。整首诗在悲痛的氛围中,透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贫耆欲无寿:贫穷的老人希望自己能长寿,反映了对生命的渴望。
  • 富婴愿期颐:富裕的婴儿希望长命百岁,显示了不同阶层对生命的不同期待。
  • 惨惨里门道:悲惨的家庭中,哭声响彻,体现出哀伤的氛围。
  • 哭声一何悲:哭声悲痛欲绝,强调了离别带来的深重痛楚。

修辞手法

  • 对比:贫穷与富裕、老人与婴儿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冲击力。
  • 拟人:通过描绘人的情感,赋予死亡以人性化的特征,增强了诗的感人力量。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生死无常的深刻感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奈与悲伤,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对人情冷暖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头:象征老年与生命的终结。
  • 红颜:象征年轻与生命的希望。
  • 黄金、华屋:象征财富与物质享受。
  • 哭声:象征悲伤与哀痛。

这些意象在诗中互相映衬,形成了生死、贫富的对比,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情感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贫耆欲无寿”,这句话的意思是:
    A. 贫穷的老人希望长寿
    B. 贫穷的老人希望死去
    C. 贫穷的老人希望富裕
    D. 贫穷的老人希望快乐

  2. 诗中“黄金不贷死”表达的意思是:
    A. 黄金是最重要的
    B. 财富无法抵挡死亡
    C. 黄金可以长寿
    D. 财富与死亡无关

  3. 诗中的“白头洒慈泪”指的是:
    A. 年轻人流泪
    B. 老人因痛苦而流泪
    C. 富人流泪
    D. 小孩流泪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了对生死与国家兴亡的感慨,但侧重于国家与个人命运的联系。
  • 《将进酒》:则通过豪放的饮酒来表现对生命短暂的态度,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杨维桢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情感与技巧探讨》

以上材料为对《七哀诗》的全面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情感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