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姑投国玺》
时间: 2025-01-24 14:10: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姑投国玺
作者:杨维桢 〔元代〕
梁山崩,六百年后符命兴,
五将十侯至宰衡。
改汉腊,颁新正。
五威符命走天下,
侯王稽首厥角崩。
老姑亦去号改新母,
称置酒未央宫,
谁为朱虚按剑行酒令。
吁嗟长乐孺子玺不得,
渭陵殉葬藏幽扃。
白话文翻译:
梁山的崩溃,六百年后才有符命复兴,
五位将军和十位侯爵一同掌握宰相权。
改换汉朝的腊月,颁布新的正月。
五种符命威震天下,
侯王们都低头承认自己的角落已崩溃。
老姑也离去,称号改为新母,
在未央宫中设宴,
谁来为朱虚按剑行酒令呢?
唉,长乐的孩子们,国玺无法得,
渭陵的殉葬者被幽闭在沉默的门扉中。
注释:
- 梁山崩:指的是梁山好汉的覆灭。
- 符命:指天命或符号。
- 腊:古代的月份,指的是农历的腊月。
- 侯王:指的是各地的诸侯和王者。
- 新母:老姑的称号转变,象征新的开始。
- 朱虚:可能指代神秘的高人或权威。
- 长乐:指的是长乐宫,古代皇宫之一。
- 渭陵:指的是渭水旁的陵墓,提及殉葬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是元代著名诗人,生于1225年,卒于1316年,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历史感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作品多涉及历史、政治和社会现象,常以讽刺与批判相结合的手法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时期,历史的变迁和政治的纷争使得诗人对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感慨良多。诗中提到的“老姑”象征着传统和旧时的权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权力结构逐渐取代旧有的秩序。
诗歌鉴赏:
《老姑投国玺》是一首富有历史感的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诗中描绘了梁山好汉的覆灭、权力的更迭,以及随着时间推移,传统角色的转变。梁山的崩溃不仅是物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一种象征,反映了社会的沧桑与无奈。
诗人在开篇以“梁山崩”引入,便设定了整首诗的基调,历史的巨大变迁让人唏嘘不已。接下来的“符命兴”与“宰衡”描绘了权力的更替,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敏锐洞察。随着“老姑”转变为“新母”,象征着旧时代的结束与新时代的来临,诗人对这种变迁的矛盾心理在于对传统的眷恋与对新秩序的期待。
最后几句则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无奈与惋惜,长乐的孩子们无法得到国玺,渭陵的殉葬者被幽闭,暗示着历史的悲剧与无情。这首诗不仅是一幅历史的画卷,更是对人性、权力与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杨维桢作为诗人的深邃与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梁山崩,六百年后符命兴:指出梁山的崩溃与历史命运的延续,间隔了六百年后才有新的希望。
- 五将十侯至宰衡:描绘了权力的掌握者,五位将军与十位侯爵的崛起。
- 改汉腊,颁新正:历史的改换,表明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 五威符命走天下:五种权威与符命在天下流通,显示权力的扩展。
- 侯王稽首厥角崩:侯王们低头认输,象征着权力的重新分配。
- 老姑亦去号改新母:老姑的称号变化,显示出传统的衰落与新生的开始。
- 称置酒未央宫:设宴庆祝,象征着新的权力中心。
- 谁为朱虚按剑行酒令:询问谁愿意在这个新的时代中担当责任。
- 吁嗟长乐孺子玺不得:长乐的孩子们无法得到国玺,表达了对未来的惋惜。
- 渭陵殉葬藏幽扃:暗示历史的悲剧与无情,殉葬者的沉默。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改汉腊,颁新正”,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老姑与新母的转变,隐喻了历史的变迁与角色的转化。
- 夸张:通过“六百年后符命兴”来强调历史的漫长与变迁的缓慢。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主题围绕历史的变迁、权力的更替与个人命运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与无奈感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诗人展现了对传统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梁山:象征着反抗与英雄的理想。
- 老姑与新母:象征着传统与新时代的对立。
- 国玺:象征着权力与合法性。
- 渭陵:代表着历史的终结与沉默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梁山崩”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 A. 梁山好汉的覆灭
- B. 一场自然灾害
- C. 政权更替
- D. 文化兴起
-
诗中“老姑”改称为“新母”意味着什么?
- A. 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开始
- B. 家庭关系的变化
- C. 个人身份的提升
- D. 对传统的赞美
-
“长乐孺子玺不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惋惜
- C. 无奈
- D. 喜悦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比较杨维桢的《老姑投国玺》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但李白更多的是对自然的赞美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杨维桢则侧重于历史的变迁与权力的更替,展现出更为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内心的挣扎。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历史与文学的交汇:杨维桢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