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堤行》

时间: 2025-01-24 14:10:50

神州和羹连五城,沙堤新筑泰阶平。

正月一日太阳明,殿前两相水金星。

天王垂衣珠箔卷,太史新书五云书。

火城千枝花外转,道逢吴牛问牛喘。

左谋右断天子前,手持五色补青天。

南人不敢吹巢火,中国堂堂相司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沙堤行
作者: 杨维桢 〔元代〕

神州和羹连五城,
沙堤新筑泰阶平。
正月一日太阳明,
殿前两相水金星。
天王垂衣珠箔卷,
太史新书五云书。
火城千枝花外转,
道逢吴牛问牛喘。
左谋右断天子前,
手持五色补青天。
南人不敢吹巢火,
中国堂堂相司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和谐美好的景象:五个城市的繁荣和谐,沙堤新建,平坦的阶梯。正月初一,阳光明媚,殿前的水中映出金星闪烁。天王披着珠光闪烁的衣裳,太史正在记录天上五云的变化。火城的花朵在外面摇曳,路上遇到吴牛,牛在喘息。天子面前左右谋划,手中持着五色的布以补天。南方的人不敢轻易点燃火焰,中国的气度如同司马懿般堂堂正正。


注释:

  • 神州:泛指中国。
  • 和羹:和谐的象征,指团圆和睦。
  • 沙堤:新建的堤坝,象征着新生。
  • 泰阶:平坦的阶梯,象征顺利。
  • 天王:指统治者。
  • 太史:古代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员。
  • 火城:可能指盛开的花或火焰,象征生机。
  • 吴牛:指吴地的牛,可能有地域文化的象征。
  • 补青天:修补天空,象征治理国家的能力。
  • 相司马:指司马懿,形容威严和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元代诗人,字子云,号天池,浙江人。他的诗歌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时期国家动荡,但社会中依然有着希望和和谐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沙堤行》通过描绘五城和谐共生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繁荣的美好愿望。开头的“神州和羹连五城”便点明了主题,强调了和谐与团结的重要性。接着,诗中提及的“正月一日太阳明”,通过时间的设定,象征着新年的开始与万象更新,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在后面的描写中,天王的威严与太史的认真记录形成对比,使得整个宫廷充满了活力与朝气。尤其是“火城千枝花外转”的意象,既表现了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又暗示了希望与生机。最后,诗人的笔触转向对南方人民的描写,展现出国家治理的严谨和人民的安宁。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心中对和谐社会的渴望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神州和羹连五城:表明国家的和谐与繁荣。
  2. 沙堤新筑泰阶平:新建的堤坝象征着新的开始,平坦的阶梯象征着顺利。
  3. 正月一日太阳明:象征着新年新气象,充满希望。
  4. 殿前两相水金星:描绘了宫廷前景象的美丽,水中映照的金星增添了神秘感。
  5. 天王垂衣珠箔卷:天王的威仪,代表着国家的尊严。
  6. 太史新书五云书:记录着天象变化,暗示对未来的预见。
  7. 火城千枝花外转:花朵盛开,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8. 道逢吴牛问牛喘:路上遇到的牛,生动而形象,表现出自然与生活。
  9. 左谋右断天子前:天子面前谋划,体现出权谋与政治的复杂。
  10. 手持五色补青天:象征治理国家的智慧与能力。
  11. 南人不敢吹巢火:表现出南方人民的谨慎与对和平的珍惜。
  12. 中国堂堂相司马:用司马懿比喻国家的威严与气度。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国家的和谐比作和羹,生动形象。
  2. 对仗:句子结构整齐,增强了韵律感。
  3. 拟人:通过“问牛喘”使自然生动起来。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国家的繁荣与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和羹:象征和谐、团圆。
  2. 沙堤:新生与希望的象征。
  3. 太阳:光明与希望。
  4. 金星:神秘与美丽。
  5. 珠箔:权力与威仪。
  6. :生机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神州和羹”是指什么?
    A. 国家和谐
    B. 食物
    C. 河流

  2. “正月一日太阳明”表明了什么?
    A. 过去
    B. 新年新气象
    C. 暴风雨

  3. 诗中提到的“火城千枝花外转”体现了什么?
    A. 生命的活力
    B. 战争
    C. 破坏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杨维桢与王维: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但王维更注重山水意境而杨维桢更侧重于社会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