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鬘(秋)》

时间: 2025-01-10 22:53:58

秋声乍起梧桐落。

蛩吟唧唧添萧索。

_枕背灯眠。

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

何处寒砧作。

独倚小阑干。

逼人风露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鬘(秋)
作者: 朱淑真

秋声乍起梧桐落。
蛩吟唧唧添萧索。
枕背灯眠。
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
何处寒砧作。
独倚小阑干。
逼人风露寒。

白话文翻译:

初秋的声音突然响起,梧桐树上的叶子落下了。
蟋蟀在夜里啃啮吟唱,更增添了几分萧瑟。
我在灯下枕着背入眠,月光和残梦一同圆满。
起来时,轻轻钩起窗帘,
不知何处传来寒冷的砧声。
我独自倚在小阳台的栏杆上,
感受到逼人的风露寒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乍起:突然开始。
  • 蛩吟:蟋蟀的鸣叫。
  • 萧索:凄凉的样子。
  • 钩翠箔:轻轻勾起窗帘。
  • 寒砧:寒冷的砧声,指的是冬天的打击声。
  • 阑干:栏杆。
  • 逼人:使人感到强烈的。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梧桐”与“秋声”结合,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古往今来,梧桐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寒砧”则可以引申为孤独感的象征,表现出秋天的萧瑟与寂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淑真,字惟贞,号月渔,宋代女诗人,以其才情和才华而闻名。她的诗歌多描写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菩萨鬘(秋)》创作于秋季,时值黄昏,诗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与萧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孤独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开篇“秋声乍起梧桐落”,直接将读者带入了初秋的氛围,梧桐的落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蛩吟唧唧添萧索”更是通过蟋蟀的鸣叫,增加了秋夜的萧瑟感,传达出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情绪。

“枕背灯眠”描绘了诗人在秋夜中入眠的状态,似乎在灯光的柔和下,心中隐隐仍有梦境的残留。随着“起来钩翠箔”,诗人从梦中醒来,轻轻拉起窗帘,暗示着与现实的重新接触,而“何处寒砧作”则引入了外界的声音,突显了环境的寒冷与孤独感。

最后一句“独倚小阑干”,诗人独自一人,感受到秋风的刺骨之寒,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萧瑟交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体现了秋天的情感基调。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引发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声乍起梧桐落:秋天的声音突然响起,树叶纷纷落下,营造出一种秋意浓厚的氛围。
  • 蛩吟唧唧添萧索:蟋蟀的鸣叫声增添了更多的孤寂感。
  • 枕背灯眠:在灯光下入眠,暗示着宁静的夜晚。
  • 月和残梦圆:月光映照下的美梦,表现出一种美好的回忆。
  • 起来钩翠箔:起身拉起窗帘,象征着对现实的重新感知。
  • 何处寒砧作:不知何处传来寒冷的声音,暗示着外界的孤单。
  • 独倚小阑干:独自倚靠在阳台上,感受到风露的寒意。
  • 逼人风露寒:外面的寒风和露水让人倍感寒冷,强调孤独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声比作一种情感的表达,暗示时光的流逝。
  • 拟人:将自然界的声音赋予情感,使得秋天更加生动。
  • 对仗:例如“独倚小阑干”与“逼人风露寒”,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感受到的孤独与寒冷,借助自然景象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内心的寂寞。诗人在面对秋天的萧瑟时,展现了脆弱与坚强共存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声: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 梧桐:代表着离愁别绪,常与秋天相连。
  • 蛩吟:蟋蟀的鸣叫,象征孤独与萧索。
  • 灯光:象征温暖与梦境的美好。
  • 寒砧:象征外界的孤独感与冷清。
  • 阑干:代表着诗人的独处与思考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秋声乍起梧桐落”中“乍起”的意思是什么?
    A. 突然开始
    B. 缓慢变化
    C. 稳定持续

  2. “蛩吟唧唧”描写的是哪种动物的声音?
    A. 青蛙
    B. 蟋蟀
    C. 小鸟

  3. 诗人最后一句“逼人风露寒”中的“逼人”指的是什么?
    A. 让人感到温暖
    B. 使人感到寒冷
    C. 带来快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菩萨蛮》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同样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但其更强调恋情的离愁别绪;而朱淑真的《菩萨鬘(秋)》则着重表现内心的孤独与环境的萧索。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在表达方式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朱淑真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