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安宁》

时间: 2025-01-11 16:56:15

悠悠戎旅情,甲鼍汨吾征。

征马谙旧路,飞鸿戴前旌。

倭迟此周道,来往非夷庚。

东君怜衰朽,假我以新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悠悠戎旅情,甲鼍汨吾征。
征马谙旧路,飞鸿戴前旌。
倭迟此周道,来往非夷庚。
东君怜衰朽,假我以新晴。


白话文翻译:

悠长的戎旅情思缭绕心头,披甲的战士在我征途中留下了足迹。
征战的马儿熟悉那条旧路,飞翔的鸿雁引领着前方的旗帜。
倭贼在这条周道上游荡,来往的不是夷人而是庚人。
东风怜惜我衰老的身躯,赐予我一片新的晴天。


注释:

  • 悠悠:形容时间漫长、情感绵长。
  • 戎旅:指军队或征战的旅程。
  • 甲鼍:指披甲的士兵。
  • :沉没、淹没,这里指留下的痕迹。
  • 征马:指出征的马。
  • 谙旧路:熟悉的旧路。
  • 飞鸿:比喻高飞的雁,象征远行或指引。
  • :指倭贼,古时指侵略者。
  • :这里指与夷人不同的另一种人。
  • 东君:指春天或东风的神,象征生机与希望。
  • 衰朽:衰老、衰弱的状态。
  • 新晴:新的晴天,象征希望和重新的开始。

典故解析:

“东君”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春天或东风,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的到来。诗中提到的“倭贼”则是历史上对外敌入侵的反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之,号太极,明代诗人、文学家。他早年才华横溢,受到重用,但因直言进谏而遭贬。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情,擅长诗词、散文。

创作背景:

《发安宁》写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外敌入侵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戎旅生活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与追求,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痛。


诗歌鉴赏:

《发安宁》是一首充满情感厚度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戎旅生活中的孤独与不易。开篇“悠悠戎旅情”,将读者带入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军旅生活中,其情感深沉而绵长。接下来的“甲鼍汨吾征”,形象地描绘了士兵的艰辛,展现了战士们在征战中的不屈与坚韧。

“征马谙旧路,飞鸿戴前旌”,则通过熟悉的旧路和高飞的鸿雁,暗示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诗人对家国的思念。接下来的“倭迟此周道,来往非夷庚”,则是对外敌的警惕,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关切。

最后两句“东君怜衰朽,假我以新晴”,通过东君的拟人化,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与对新生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这些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感,也充满了人性的温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悠悠戎旅情:长久的军旅生活带来的情感。
  2. 甲鼍汨吾征:披甲的士兵在征途中留下的痕迹。
  3. 征马谙旧路:出征的马儿熟悉这条路,暗示经历的积累。
  4. 飞鸿戴前旌:飞翔的鸿雁引领着前方的旗帜,象征希望与方向。
  5. 倭迟此周道:倭贼在周道上游荡,表现外敌的威胁。
  6. 来往非夷庚:来往的不是夷人而是其他敌人,暗示复杂的外敌形势。
  7. 东君怜衰朽:春天怜惜我衰弱的身躯,表达希望与关怀。
  8. 假我以新晴:给予我新的晴天,象征着新的希望与生机。

修辞手法:

  • 拟人:将“东君”赋予情感,表现春天的关怀。
  • 对仗:如“征马谙旧路,飞鸿戴前旌”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飞鸿象征希望,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戎旅生活的感慨、对外敌的警惕及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同时也传达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戎旅:代表着战争与征战。
  • 飞鸿:象征着希望与自由。
  • 东君:象征春天,生命的复苏。
  • 衰朽:象征着老去与无奈。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悠悠戎旅情”中的“悠悠”意指: A. 短暂
    B. 漫长
    C. 忙碌
    D. 繁重

  2. “飞鸿戴前旌”中的“飞鸿”象征: A. 威胁
    B. 希望
    C. 迷茫
    D. 绝望

  3. 诗中的“东君”代表: A. 西风
    B. 北风
    C. 春天
    D. 冬天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杜甫《春望》杨慎《发安宁》都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与忧虑,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对家国破败的深切感慨,而杨慎则更多地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与生机。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