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游玉案山宝珠寺
作者: 杨慎 〔明代〕
原文展示:
名山已发兴,空宇复离群。
开楼见西海,出岫指南云。
泉华玉霤接,风籁紫宵闻。
前朝一片石,金薤剥苔文。
白话文翻译:
这座名山已经显现出它的雄伟,空旷的天空使它更加孤立。
在高楼上俯瞰,西边是浩渺的海洋,云彩从山峰的南侧飘来。
泉水流淌,像玉石般闪光,微风中传来悠扬的乐声。
这里有一块古老的石碑,上面苔藓覆盖,仿佛在诉说着前朝的故事。
注释:
- 名山:指著名的山脉,象征着雄伟和壮丽。
- 空宇:广阔的天空,表示环境的辽阔。
- 开楼:指在高楼上俯视。
- 西海:指西边的大海,展现自然的浩瀚。
- 岫:指山峰,云彩从山峰飘出。
- 泉华:泉水的光华,形容泉水清澈。
- 玉霤:形容清澈的泉水如玉石般晶莹剔透。
- 风籁:微风中传来的悠扬乐声。
- 前朝:指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古老的印记。
- 金薤:指一种植物,金色的薤草,象征生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前朝一片石”,暗示了历史的厚重与古代的遗迹,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同时,诗中山水的描写也常见于古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慎(1488—1559),字廷秀,号止庵,明代文学家,擅长诗词与骈文。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兼具豪放与细腻,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寄托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与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杨慎的《游玉案山宝珠寺》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展现了他对壮美山水的赞美之情。诗的开头“名山已发兴,空宇复离群”表现出山的伟岸和天空的辽阔,给人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壮阔的感觉。而“开楼见西海,出岫指南云”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空间的层次感,山与海、云的交融,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变化无常。
“泉华玉霤接,风籁紫宵闻”则引入了声音和光影的元素,泉水的清澈与微风的乐声相互交织,构建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令人心旷神怡。而最后一句“前朝一片石,金薤剥苔文”则引发了对历史的思考,石碑上苔藓的生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延续,蕴含着诗人对过去的追忆和无奈。
整首诗从自然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具有深邃的哲理与优美的意境,展现了杨慎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名山已发兴:这座名山已经显现出它的气势。
- 空宇复离群:在广阔的天空下,这座山显得更加孤独。
- 开楼见西海:从高楼上可以看到西边大海的壮阔。
- 出岫指南云:云彩从山峰的南侧飘来,增加了诗的动感。
- 泉华玉霤接:泉水闪耀着如玉般的光辉。
- 风籁紫宵闻:微风中传来如乐器般的声音。
- 前朝一片石:这里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象征历史的沉淀。
- 金薤剥苔文:石碑上长满苔藓,显示出岁月的痕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泉华玉霤”,将泉水比作玉石,形象生动。
- 对仗:如“开楼见西海,出岫指南云”,使诗篇更具韵律感。
- 拟人:如“风籁紫宵闻”,风被赋予了声音,营造出一种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索。通过对壮丽山水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山:象征着伟岸和雄伟,代表自然的力量。
- 空宇:象征开阔与自由,表示心灵的解放。
- 泉华:象征清澈与纯净,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前朝石:象征历史的沉淀,传达对过去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海”指的是什么? A. 东海
B. 南海
C. 西边的大海
D. 北海 -
“泉华玉霤接”中“玉霤”是指什么? A. 美玉
B. 清泉
C. 山水
D. 露珠
答案: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
诗词对比: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了壮丽的山水,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的诗更为奔放,情感更加直接。而杨慎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悠远的哲思,意境更加深远。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杨慎诗文选》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