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积翠岩
作者: 杨慎 〔明代〕
晓色动香尘,
天风杂梵声。
鸡鸣关树白,
龙卧海波清。
湘浦行捐佩,
沧浪坐濯缨。
思归还引望,
怀古若为情。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光线撩动着香尘,
天上的风夹带着佛音。
鸡鸣声中,关外的树木显得白皙,
如龙卧于海,波涛显得清澈。
在湘江边,我放弃了佩饰,
在沧浪水边,我洗净了缨带。
思念家乡使我更渴望,
怀古之情在心中涌动。
注释:
- 晓色: 清晨的光线。
- 香尘: 香气弥漫的尘土,形容清晨的宁静与美好。
- 梵声: 佛教的音乐或声响。
- 鸡鸣: 早晨的鸡叫,象征清晨的来临。
- 龙卧: 比喻海面如龙般宁静。
- 湘浦: 指湘江的岸边。
- 捐佩: 摆脱佩饰,象征放下世俗。
- 濯缨: 洗净缨带,象征洗净心灵。
- 怀古: 思念古代,感慨历史。
典故解析:
- 湘浦: 湘江是中国著名的河流,与屈原等古代文人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 沧浪: 典出《楚辞》,指江河,是古人聚会、吟唱的地方,象征着怀古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字用修,号少云,明代诗人,擅长诗词、散文及书法,文风典雅,情感细腻。生于明代中期,因其才华横溢而受到重用,但因政治原因遭遇贬谪。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杨慎被贬之际,诗人身处苍翠的山岩之中,内心充满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历史的怀古之情。
诗歌鉴赏:
《宿积翠岩》是一首充满浓厚情感的山水田园诗,诗中的每个意象都与自然景观紧密相连,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开篇“晓色动香尘”,将早晨的清新气息与自然的宁静结合,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接着“鸡鸣关树白”描绘了早晨的景象,既有生活气息,又有自然之美,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体察。
“龙卧海波清”则将自然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仿佛一幅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通过“湘浦行捐佩,沧浪坐濯缨”,表达了对世俗的超然与对自然的归属感,展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心态。
最后两句“思归还引望,怀古若为情”则是全诗的情感升华,思乡之情与怀古之情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对故土的深切向往和对历史的深沉思考。整首诗虽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晓色动香尘: 描绘清晨的静谧与芬芳。
- 天风杂梵声: 天空的风中夹杂着佛教的乐声,给人以宁静。
- 鸡鸣关树白:鸡鸣声响起,关外的树木显得清晰可见。
- 龙卧海波清: 比喻海面如龙般宁静,波光粼粼。
- 湘浦行捐佩: 在湘江边,心境宁静,放下了世俗的负担。
- 沧浪坐濯缨: 在沧浪水边,洗净心灵的牵绊。
- 思归还引望: 思念家乡,使人更渴望归去。
- 怀古若为情: 对古代的感慨与思念,情感深厚。
-
修辞手法:
- 比喻: “龙卧海波清”比喻海面的宁静。
- 对仗: 前后句在结构和意义上形成对照,如“湘浦行捐佩,沧浪坐濯缨”。
- 拟人: “晓色动香尘”将晨光拟人化,让人感受其活力。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感慨,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体现了诗人哲思与情感的结合。
意象分析:
- 晓色: 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 香尘: 代表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鸡鸣: 生活的气息与时光的流逝。
- 龙卧: 自然的壮丽与安宁。
- 湘浦、沧浪: 代表怀古与对故乡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晓色”指的是什么时候? A. 晚上
B. 中午
C. 清晨
D. 黄昏 -
填空题: “鸡鸣关树白”描绘的是___的景象。
-
判断题: “湘浦行捐佩”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追求。 (对/错)
答案:
- C
- 清晨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杨慎: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更侧重于个人的豪情壮志;而杨慎的《宿积翠岩》强调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历史的感慨,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大全》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杨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