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次公春兰》

时间: 2025-01-24 05:19:08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杨次公春兰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兰花就像美人一样,尽管不被采摘,却自然地展现出自己。
时常能闻到它在风中和露水里散发的香气,满地的蓬草和艾草却隐蔽了它的身影。
用丹青描绘它的颜色,想要补充《离骚》的传承。
面对这样的美丽,像灵均那样的人,佩戴着华丽的冠饰却不敢轻易接近。

注释

  • 春兰:春天盛开的兰花,象征高洁与美丽。
  • 不采羞自献:即使不被采摘,兰花也自然而然地展现出美丽,表达了兰花的高洁与自信。
  • 风露香:春风和露水中弥漫着兰花的香气。
  • 蓬艾深不见:蓬草和艾草生长得茂盛,遮挡了兰花的视线。
  • 丹青:指绘画,特别是用颜料画出的绚丽色彩。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了对理想和美的追求。
  • 灵均:指王羲之的字,表达了对文人雅士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一面,也有细腻柔和的一面。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春天,诗人以兰花为题,借物抒情,表达对美的欣赏与向往,同时也隐含对高洁品德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兰花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与人文美的深刻感悟。春兰被比作美人,传达了兰花的高洁与优雅。诗中“春兰如美人”,用拟人的手法将兰花与美人相提并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兰花的独特魅力。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兰花的香气和隐蔽在蓬草中的状态,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给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感觉。

同时,诗人提到“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将兰花的美与屈原的《离骚》相联系,显示出对古代文化的致敬和对美的追求。最后一句“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表达了对兰花的敬畏之情,强调了真正的美需要以谦逊的态度来对待。

整首诗不仅赞美了春兰的美丽,还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反映出宋代文人清雅脱俗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兰如美人:将兰花比作美人,突出了它的高雅气质。
  • 不采羞自献:兰花自然绽放,无需采摘,显示出其自信与高洁。
  • 时闻风露香:香气随风飘散,让人感受到春的气息。
  • 蓬艾深不见:茂盛的草木遮挡了兰花,象征隐秘之美。
  • 丹青写真色:用绘画来表现兰花的美,意图传承文化。
  • 欲补离骚传:意图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古典文化的敬仰。
  • 对之如灵均:表现出对美的仰慕和敬畏,体现文人气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兰花比作美人,强调优雅。
  • 拟人:赋予兰花以人的情感,增强其生动性。
  • 对仗:如“风露香”与“蓬艾深”,增强了诗的音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美与人文美的欣赏,歌颂了兰花的高洁与优雅,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品德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兰:象征美丽、高洁。
  • 风露:体现自然的清新与生动。
  • 蓬艾:象征自然的繁茂与隐蔽。
  • 丹青:象征艺术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把春兰比作什么?
    A. 美人
    B. 花仙子
    C. 王羲之

  2. 诗中提到的“离骚”是指谁的作品?
    A. 李白
    B. 屈原
    C. 杜甫

  3. 诗中“蓬艾深不见”表达了什么?
    A. 兰花的隐秘
    B. 春天的到来
    C. 自然的繁茂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兰亭集序》——王羲之

诗词对比

  1. 比较苏轼的《题杨次公春兰》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但前者更注重于对兰花的细腻描写,而后者则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
  2. 苏轼的《题杨次公春兰》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涉及兰花,但王羲之更强调文人的聚会与交流的美好,苏轼则倾向于对兰花本身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